“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读这本书一直有一种感觉,作者是一个很thoughtful, cynical, critical, dogmatic和 perfection-pursuing的人,所以读他的文章总觉得他在无病呻吟,make a fuss about nothing。 他很喜欢将个别现象升级为普遍现象般发表评论,比如说有些年轻人的人生目标...
评分林奕华在新光电影院,与观众的互动: 香港的好处是方便。当方便成为被追求的时候,其实可能是懒。懒在生活中,可能是在追逐结果,而非过程。 香港教育,是很有名的填鸭教育。打开一本书,中心思想、主题都是定义好的,我们就像一个机器,把它们重新的拆开和合成,长大后还是...
评分林奕华在新光电影院,与观众的互动: 香港的好处是方便。当方便成为被追求的时候,其实可能是懒。懒在生活中,可能是在追逐结果,而非过程。 香港教育,是很有名的填鸭教育。打开一本书,中心思想、主题都是定义好的,我们就像一个机器,把它们重新的拆开和合成,长大后还是...
评分知道他,是因为昨日等人对《包法利夫人们》这部戏的推崇。在网上,看过《水浒传》等剧的视频(片度),喜欢。在黄图,找《香港制造》,未果,于是只好拿这本凑数。都是他的专栏文章吧…… 他的戏肯定还会再来上海,只是他的戏都好贵,一百八才只能坐三楼。攒钱吧…… 10.03.2...
评分文/指间沙 尽管新书见面上,林奕华不知怎么就被引导成了青年教育问题专家和香港戏剧家,但是,林生勇敢地说:“这几年,我尝试专栏里只写娱乐。” 好!鼓掌!替娱评争气。 2008年初香港出了艳照门,全中国娱评人简直忙疯瘫。事态一日三变,多角度诠释,写得人昏...
林奕华的这个系列书都一个通病,就是他的想法和见地其实非常好,但是表述实在有限。常常文字写长了,前言与后语的要义都模糊,有了偏差。权当小品文地铁读物还是不错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港男港女的故事和自己的见解本来就是速食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主要食材,带着一颗略八卦的心理解背后多层文化未尝不可
评分林奕华笔下的文化和社会,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香港”两个字了~~``
评分林奕华的这个系列书都一个通病,就是他的想法和见地其实非常好,但是表述实在有限。常常文字写长了,前言与后语的要义都模糊,有了偏差。权当小品文地铁读物还是不错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港男港女的故事和自己的见解本来就是速食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主要食材,带着一颗略八卦的心理解背后多层文化未尝不可
评分黄图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25462/?post=ok#last
评分对香港真是怒其不争啊,一个gay的犀利眼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