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必须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读林奕华的书。不过在读完后,我已经在期待他的第二、第三本书了。他的书很“好看”——作为对阅读体验的描述,“好看”在意味着“行文流畅不生涩”的同时,似乎往往也表示“易懂”因而深度不足,但他的文字却有一种回味带来的深度:虽然第一遍看不难懂...
评分大四就买了这书。看看停停,因为没法完全看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 离职后有大把时间。找工作的两个月在上海地铁、动车里坐着的时候看着这书。心境、情境都有些吊诡。这样之中将字字句句看完。对有些章节、字句还是不太明白。我应该还会再看一遍(或是多遍)这书,所以应该总有不...
评分对于一个并不怎么了解香港的人,这本书大概不能算很好懂。相比起来,林夕的《我所爱的香港》得来要浅白得多。 还没有看林奕华的书之前,读到过关于他的零星的访谈,印象深刻于此人直言,尖锐到可怕。然而,也可以说这样的人正是属于比较可爱的那一种。至少应该庆幸在众人皆醉...
评分在這個雷雨交至的周末,把對著天空發呆的時間留給那些之字形的閃電,它們一定是想對這個城市訴説什麽,更或許是《甜言蜜雨》中浪漫死神來到的前兆。 我以前很怕死,到現在清醒了一點點,才發現自己怕的並不是一無所知的死後,而是死的過程。更要命的,還不是死的過程,...
评分必须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读林奕华的书。不过在读完后,我已经在期待他的第二、第三本书了。他的书很“好看”——作为对阅读体验的描述,“好看”在意味着“行文流畅不生涩”的同时,似乎往往也表示“易懂”因而深度不足,但他的文字却有一种回味带来的深度:虽然第一遍看不难懂...
牢骚满腹,看什么都不顺眼,睥睨众人,甚至要当恋人的启蒙者,这是个多么不可爱的林奕华 文字也不是一般的干涩 不过,这本书成功地降低了我对香港的向往期待
评分看着有点烦,没看下去。
评分偶像崇拜 想要成为你这样的人
评分五颗星星都给最后的“公开的情书”。
评分也不过是知识分子从娱乐业的角度解读香港文化罢了。倘若你不是对香港怀有浓厚的感情或者恰好人在香港,应该是很难读下去。林的行文,太刻意了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