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中学时在香港丽的电视与无线电视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共同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四十部,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一九九九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张爱玲,请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水浒传》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迹踏遍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新加坡、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个海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在数个香港电视与电台节目中担当主持或评论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必须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读林奕华的书。不过在读完后,我已经在期待他的第二、第三本书了。他的书很“好看”——作为对阅读体验的描述,“好看”在意味着“行文流畅不生涩”的同时,似乎往往也表示“易懂”因而深度不足,但他的文字却有一种回味带来的深度:虽然第一遍看不难懂...
评分说来今天确实有些内疚。 因为某公司的戴小姐很有诚意地跟我表示,要参加我们的品牌策划推广大赛。对方电话里语气虽然匆匆忙,邮件里却诚意十足,令我觉得有些奇怪。相比其他品牌,她所在的公司并不是为了来这里冲销量,而是真的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平台,去获得一套学生做的策划...
评分如果说殖民地历史不是香港人自己所能改变的话无人争议,那样反智主义在香港的盛行当然也符合着他们的精神需要,我怀疑的只是在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港人的经济图腾是否能永远满足他们的自信
评分必须承认,这是我第一次读林奕华的书。不过在读完后,我已经在期待他的第二、第三本书了。他的书很“好看”——作为对阅读体验的描述,“好看”在意味着“行文流畅不生涩”的同时,似乎往往也表示“易懂”因而深度不足,但他的文字却有一种回味带来的深度:虽然第一遍看不难懂...
评分读这本书一直有一种感觉,作者是一个很thoughtful, cynical, critical, dogmatic和 perfection-pursuing的人,所以读他的文章总觉得他在无病呻吟,make a fuss about nothing。 他很喜欢将个别现象升级为普遍现象般发表评论,比如说有些年轻人的人生目标...
不太喜欢他的调调,看不进去。
评分林奕华的这个系列书都一个通病,就是他的想法和见地其实非常好,但是表述实在有限。常常文字写长了,前言与后语的要义都模糊,有了偏差。权当小品文地铁读物还是不错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港男港女的故事和自己的见解本来就是速食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主要食材,带着一颗略八卦的心理解背后多层文化未尝不可
评分意见有点激进..个人偏见有点过了
评分牢骚满腹,看什么都不顺眼,睥睨众人,甚至要当恋人的启蒙者,这是个多么不可爱的林奕华 文字也不是一般的干涩 不过,这本书成功地降低了我对香港的向往期待
评分林奕华笔下的文化和社会,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香港”两个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