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北京第1版,1986年5月湖北第1次印刷。
印数:00001-14400
台灣近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者,同時也是四百年來,有良知的台灣知識份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使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文藝刊物「台灣文藝」在戰後復活,他把一生所有的心血與財富都奉獻於台灣文學的播種上。
吳濁流先生的一生可說是「鐵和血淚鑄成的」,「他在風雨中厲聲呼喚,把百年來台灣的歷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問題──日本帝國主義之凌辱搶掠──做了擲地有聲的記錄和見證。」
在濁流先生的奮鬥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前行一代的文學家,以利筆做刀劍、用文字做武器,雖奮死亦無悔的悲壯情操。濁流先生堪稱是沿門托缽的文化人,他不貪心也不欺世盜名。他不歌功頌德,更不拍馬屁。深具正義凜然之氣!
读这本书时,身居台湾,单曲循环着罗大佑的同名歌曲。有那么一瞬我似乎同理心发作,感到了一丝孤独而无奈。我恋家,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的根。而台湾却有时觉得自己是孤儿。“荷兰人来了,黄白两边不是人。郑成功来了,满汉两边不是人。割给日本了,中日两边不是人。抗战结束了...
评分 评分 评分书写于1943到1945年这个战争年代。这种反应历史与战争,对国家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做出呐喊的小说,本不罕见。而这本小说特殊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太明的身份——一个台湾人,一个知识分子。“亚细亚的孤儿”首先指的是主人公,他出生于这个新旧交替杂糅的夹缝年代,出生成长于台湾这...
评分对台湾一直是好奇的。 去过若干次,看过若干文章和书,好奇只是渐长。去年看马世芳的节目,专门有一期说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的社会环境和创作意义。头脑发热上诚品网站买书寄到美国,其中就有这本。 加上前一阵子看了 Stoner, 同样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置于历史背景下的一生,想...
小说通过胡太明三返祖国大陆的坎坷经历与心灵磨难,探讨了日殖下台湾知识分子的现实出路,书写了台湾同胞强烈的飘零感与孤儿感,突现了台湾人特殊历史情境中的“孤儿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评分在图书馆突然看到这个版本随手再翻翻。
评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起关注光复之前的这段历史。面对三方文化冲突的台湾人生活在挣扎和曲意逢迎之中,吴浊流先生显然对新一辈的知识分子还是抱有希望的。
评分小说通过胡太明三返祖国大陆的坎坷经历与心灵磨难,探讨了日殖下台湾知识分子的现实出路,书写了台湾同胞强烈的飘零感与孤儿感,突现了台湾人特殊历史情境中的“孤儿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评分这个故事...就是不停地变换着,年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