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田波,现为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她2000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并曾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圣母大学海伦·凯洛格国际研究所、哈里·弗兰克·古根海姆基金会和世界政治研究所的研究资助。
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19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三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附录四 中国历史年表
参考文献
赵鼎新的评论: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998311/ 联系赵鼎新的评论,粗略说几点感受。 1 赵纯粹从方法论出发对许的批评,个人以为有问题。在先前书评中有人引用的话里已经很清楚:许的意图在于发掘一套类似的动机(富国强兵的三个面向:增强军力、加强经济能力和发...
评分Merton 何其幸运。 用“正确”这个词当然太绝对了,当然看完默大的Bio之后不得不感叹:在正确的时间进入了正确的学校、遇到了正确的老师、写出了正确的Ph.D dissertation与papers、结了正确的婚、选了正确的工作,甚至生了正确的儿子。。。。。。 不是每个学生这么幸运的。 ...
评分 评分读过此书。可以说,战争强化了国际机器。在一定条件下,战争的威胁促使统治者强化国家建设。但是,通常是在战争发生以前国家就已经形成。所以,严格说,国家形成的原因或许不在战争。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原始社会里部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为什么没有形成国家?霍布斯说,原...
评分下面这篇英文短评发表在2007第一期英国《国际事务》期刊上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has long been Western-dominated and Eurocentric. This, coupled with greater academic interest in understanding “non-Western IR” in recent years, has led scho...
不是非常具有说服力。赵鼎新《春秋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书后有对这本书的书评,写得似乎比原书还要精彩一些。
评分作者虽是香港人,但是不通中文,又是已婚妇女,相夫教子耗费精力。结果这本书在史料上不精,结论更是牵强。
评分七小时。蛮多有趣的观点和启发的。什么领域的比较研究都不好做啊。终于坚持在赶书评之前读完了。久违的坚持。政治理论也可以很有意思啊。“在1667年到1668年与西班牙的遗产继承战争*中,法国在确保荷兰和英格兰保持中立的同时,与葡萄牙结为同盟,并与诺伊堡(Neuburg)、美因茨、科隆和蒙斯特(Munster)**进行合作。”**这几个都是德意志境内的邦国。第114页。【看书看得头昏脑胀,看到诺伊堡眼前一亮,后面跟着奶粉队和山羊队哎,哈哈哈我才没有YY诺伊堡是煤老板的领地~
评分作者的功力驾驭不了这个论题。
评分其实想给两星。但是后来想到建立体系终归比对着体系挑错困难的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