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国家形成

战争与国家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许田波
出品人:
页数:293
译者:徐进
出版时间:2009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16
isbn号码:9787208084322
丛书系列:东方编译所译丛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学
  • 历史社会学
  • 比较政治
  • 海外中国研究
  • 许田波
  • 政治
  • 社会学
  • 战争史
  • 国家认同
  •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 历史学
  • 国家形成
  • 冲突研究
  • 军事史
  • 社会学
  • 政治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19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三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附录四 中国历史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许田波,现为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她2000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并曾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圣母大学海伦·凯洛格国际研究所、哈里·弗兰克·古根海姆基金会和世界政治研究所的研究资助。

目录信息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案例
研究方法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的基本架构
国际政治的动力学
国家形成的动力学
自强型改革对自弱型权宜措施
"替代性"解释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制衡逻辑的早期胜利(公元前656-前284年)
秦国的崛起及统一(公元前356-前221年)
超越均势
克服扩张成本的上升
发动最后的统一战争
为什么秦国能制定更明智的策略
小结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两弱的平衡:自弱的法国与自弱的哈布斯堡帝国(1495--1659年)
强弱的竞争:自弱的法国与自强的英国(1661-1715年)
霸业在望:大革命及拿破仑时期自强的法国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
近代早期欧洲的自强型改革诸模式
比较战争的强度
哪个体系更霍布斯化和马基雅弗利化
"替代性"解释
小结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国家形成的制衡逻辑
自强型改革、国家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制型政府
自弱型权宜措施、国家畸形化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宪政政府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
国家形成与国家力量的差异
秦朝的崩溃和汉朝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转型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国际政治和国家形成动力学的再结合
后拿破仑时代世界政治的转型
……
附录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读过此书。可以说,战争强化了国际机器。在一定条件下,战争的威胁促使统治者强化国家建设。但是,通常是在战争发生以前国家就已经形成。所以,严格说,国家形成的原因或许不在战争。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原始社会里部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为什么没有形成国家?霍布斯说,原...

评分

个人以为本书最大的价值还不是作者的副标题——关于中欧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之比较,更大的意义在于探讨在一定程度类似的情形下,春秋战国的中国和近代早期的欧洲为什么会走向截然相反的不同道路?仅仅是因为历史的偶然还是宿命的悲剧? 中外学者...  

评分

其實赵鼎新指出來的所謂問題, 作者都有一一論及。 赵鼎新可能沒有看清楚, 也可能他用有色眼鏡來看書,認定任何的中西比較都不行。 關於“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 作者在第一章這樣寫的: 如果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在国际和国内政治方面都有这么多相似性的话,那为什...  

评分

评分

许田波的回應: “构建‘中国学派’必須正視中国历史”,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10 年第5 期,第124-138页.  

用户评价

评分

无聊的就是比较,你能去除多少个干扰因素?你能证明多少个因素是重要的,而另一些是不重要的?你光通过那么基本中国文献就回归甚至想重建春秋战国历史??异想天开,比较实际是做学术之大忌,特别是国关的做历史比较,搞得造好也不过是哗众取宠

评分

本书比较了中国先秦走向统一,欧洲近代早期却没能统一的原因。通过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批评,作者比较好的说明了支配逻辑占有优势的先秦所以走向统一,而欧洲近代早期则更多的是均衡逻辑。不过,我始终有个怀疑,这本书将两个处在不同时代下的国家比较,可比性有几何?正如赵鼎新所说,这对于极具时间感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难以让他们接受吧。

评分

: D691.2/3763

评分

【这是2014年读后短评:“我就喜欢比较历史学,有比较才能有联系和区别。内容挺好,可能稍微有点浅。好像和《利维坦的诞生》一样,都是作者自己的博士论文扩写的。”】重新细读,发现许的国关理论和政治社会学功底非常不错,但优劣势也很明显:长于竖方法和建模型,短于史料还原和解读。但瑕不掩瑜,许的很多论点,比如国际战争推动和加速了国家的改革行动,国家采取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又可以在国家形成(State-Formation,我更喜欢翻译成国家政体建构)与国际竞争的互构中“架起桥梁”,以及其使用韦伯、华尔兹、利维以及摩尔等人的理论方法对秦制的分析和论述,都非常的精彩和有启发性。相较于国人在研究中国历史和国家建构方面影响深远的“超稳定结构”路径,这本书不失展示了另外的窗口。

评分

不是非常具有说服力。赵鼎新《春秋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书后有对这本书的书评,写得似乎比原书还要精彩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