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田波,现为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她2000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并曾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圣母大学海伦·凯洛格国际研究所、哈里·弗兰克·古根海姆基金会和世界政治研究所的研究资助。
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19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三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附录四 中国历史年表
参考文献
许田波的回應: “构建‘中国学派’必須正視中国历史”,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10 年第5 期,第124-138页.
评分中国和欧洲历史的区别最大之处在于,中国是大国家,小社会.而欧洲往往是小国家,大社会.这个国家指中央极权力量.这从两地历史源起和发展的不同就开始了,而没有社会力量的制约,极权主义和独裁力量往往就能在中国最终获得胜利,而且由于没有社会力量的制约,其极权力量的渗透和膨胀总...
评分□ 维舟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现代科技和资本主义,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在思考另一个侧面:是什么导致中国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模式和政治制度? 这就是许田波准备面对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几乎和整个欧洲一样大的大国,自秦朝统一后,历代...
评分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 ———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赵鼎新 许田波的《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一书运用比较历史学、以国际关系理论和行为主体性(agency)为核心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
评分读过此书。可以说,战争强化了国际机器。在一定条件下,战争的威胁促使统治者强化国家建设。但是,通常是在战争发生以前国家就已经形成。所以,严格说,国家形成的原因或许不在战争。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原始社会里部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为什么没有形成国家?霍布斯说,原...
最后仍必须引入马基雅维利主义因素,显见理论的说服力有限
评分我书读的少,骗没骗我就不知道了
评分思路非常清楚,虽然视角似乎有些太机械了。
评分“关公战秦琼”,毫无可比性。考虑到在政治理论中加入经济维度,但着墨实在太少,想象成分太大。。。
评分本书比较了中国先秦走向统一,欧洲近代早期却没能统一的原因。通过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批评,作者比较好的说明了支配逻辑占有优势的先秦所以走向统一,而欧洲近代早期则更多的是均衡逻辑。不过,我始终有个怀疑,这本书将两个处在不同时代下的国家比较,可比性有几何?正如赵鼎新所说,这对于极具时间感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难以让他们接受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