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到北京,二十年拾菌专业户的菌类笔记
在城市角落与山林,探寻人与自然的奇妙联结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普通人对菌子的认识或许只停留在菌子致幻的传说,但山林间那个奇妙的菌类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精彩。从云南老家山上的菌子,到北京公园、郊区的惊喜发现,本书作者柳开林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有关食用野生菌的历史与文化。菌类的传说、逸事及文化意味,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菌类食用史,鸡枞、松茸、见手青的识别与美味食谱,本书“识菌”“拾菌”“食菌”,带领读者领略食用野生菌王国的奇妙魅力。
——
【编辑推荐】
????从云南到北京,二十年拾菌专业户的菌类笔记: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拾菌专业户,讲述自己与菌子不可分割的故事。
????走进奇幻的食用野生菌王国,深度了解菌子的历史及文化:从古至今世界各地人们对菌子的认识,菌类的传说、逸事及文化意味,古今中外的菌类食用史……吃其然,更要吃其所以然。
????走山林采菌子、逛市场挑菌子、在餐桌吃菌子,在浓浓市井生活气中,重拾人与自然的奇妙联结:透过纸张感受泥土气息与锅气鲜香。
????国内知名书籍设计师付禹霖操刀整体设计,图文结合,16开大开本,内含160余张高清菌子图,一次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柳开林,二十年拾菌专业户,在北京的云南人。
1983年出生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国菌子主产区之一),野生菌爱好者,从小熟悉云南野生菌,对中国乃至世界野生菌的食用历史及文化有颇多研究。
柳开林的处女作《食菌记》是一部生活笔记,主要从拾菌、识菌和食菌三个方面介绍了云南楚雄本地人采食蘑菇的生活;是一本科普书籍,文中有些关于蘑菇文化的历史文献考证,如其中一章就介绍了“蘑菇”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这也是以本旅游手册,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对云南野...
评分1.全篇引用各大作家的话,自己的故事几乎没有,可以说是缝合怪,毫无趣味性,可读性很差; 2.专业科普部分槽点很多很多,错误一大堆,什么俗名中文正式名混用的一大堆,不如不要写专业科普部分,贼露怯; 3.蘑菇科普都在强调不要宣传蘑菇致幻毒性,该书不仅模糊致幻毒性的伤害...
评分柳开林的处女作《食菌记》是一部生活笔记,主要从拾菌、识菌和食菌三个方面介绍了云南楚雄本地人采食蘑菇的生活;是一本科普书籍,文中有些关于蘑菇文化的历史文献考证,如其中一章就介绍了“蘑菇”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这也是以本旅游手册,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对云南野...
评分柳开林的处女作《食菌记》是一部生活笔记,主要从拾菌、识菌和食菌三个方面介绍了云南楚雄本地人采食蘑菇的生活;是一本科普书籍,文中有些关于蘑菇文化的历史文献考证,如其中一章就介绍了“蘑菇”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这也是以本旅游手册,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对云南野...
评分毛毛虫告诉爱丽丝有关蘑菇的秘密:如果吃了蘑菇的一半,她会变高;吃另一半,她则会变矮。爱丽丝把蘑菇一分为二,于是拥有了变形的能力。 不管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魔法蘑菇、《超级马里奥》中吃了会变大的神奇蘑菇,还是社交网络上段子频出、热度高涨的迷幻见手青,我们对...
作为一个北方人,读之前 我只知道蘑菇有两种,有毒的和没毒的,读过之后,发现原来蘑菇有极好吃的,一般好吃的,和吃了拉肚子的,吃了见小人的,还有会躺板板的。本书不光能救命,还能下厨房和上厅堂,在端出几盘菌子美味之后,和你畅谈那些飘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有关菌子奇遇和诗歌文章。
评分质疑蘑菇,理解蘑菇,想吃蘑菇——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基本心路历程。
评分作为一个北方人,读之前 我只知道蘑菇有两种,有毒的和没毒的,读过之后,发现原来蘑菇有极好吃的,一般好吃的,和吃了拉肚子的,吃了见小人的,还有会躺板板的。本书不光能救命,还能下厨房和上厅堂,在端出几盘菌子美味之后,和你畅谈那些飘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有关菌子奇遇和诗歌文章。
评分不太行的一本书,①通篇70%的内容是引用,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容很少,即使是很少的那部分自己的内容也特别的浅显枯燥;②对于真菌这个类别的了解不够,甚至于一些科普类的知识点还是错的,对于正确认识真菌没有什么参考性;③如果对真菌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些正经的科普读物(国内外都有相关的书籍),这本书这个价属实没有必要;④在提到致幻蘑菇这一类别上,作者对态度十分模棱两可,希望大家警惕
评分看着看着就饿了,从今天开始不说蘑菇,说菌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