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寫下我們

必須寫下我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吳越
出品人:
頁數:376
译者:
出版時間:2023-6
價格:6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2013222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愛情
  • 成長
  • 現實
  • 傢庭
  • 女性
  • 情感
  • 生活
  • 選擇
  • 自我
  • 救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收獲》雜誌編輯吳越關於文學寫作領域近十年來的深度訪談、座談以及非虛構敘事的結集。全書分為五輯,前四部分收錄瞭對當代中國青年作傢、文壇泰鬥、外國文學大師、非虛構作者的一對一訪談和評論,最後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的非虛構寫作嘗試。

作為訓練有素的傳統新聞媒體人, 吳越亦是勤於思考和錶述的非虛構寫作者。在本書中,作者一方麵自覺延續瞭傳統媒體新聞訓練的嚴謹與切實 ,另一方麵從個人興趣齣發,嘗試最能打動作者和讀者的獨特講述。其中描述的人物無論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個隱約的共同點:他們都在時代的進程與個人的成長中著力轉變固有身份,在流動、行走中擁抱變化,擺脫標簽,蛻變求新。記錄下這些故事、這些人,也是試圖為時代留下個體角度的聲音與綫條。

作傢班宇說,“書中收錄的這些篇章窮盡瞭近年來非虛構作品的全部形式——人物特寫、事件報道、活動速記、對談問答、小說評論、印象記等,靈活豐富,不妨將其看作是一次非虛構寫作樣本的集中展示。”

..............

我在職業生涯中——我稱之為以“不斷提問題”為工作的十年時間中,對一個個“現成的人”的不信任與不滿足不斷跑齣來,以問題的形式彈齣去。現在迴過頭來看,我的那些關於身份的問題仿佛是始終的、唯一的問題,而我的受訪者們毫無保留地把過去打開給我看,把他們的痛苦與裂變描述給我。他們給予我的豐富、真誠的答案,一多半呈現在我的這本非虛構集子中,一少半永在我心。

——吳越

著者簡介

吳越,上海市作傢協會會員,1983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本科、新聞學碩士;曾任《文匯報》首席記者,現為《收獲》文學雜誌編輯,業餘從事文學評論與非虛構寫作,獲中國新聞奬及多次上海新聞奬。

圖書目錄

序Ⅰ
輯一
班宇:故事給我自由 3
麥客,雙雪濤 31
索南纔讓:遊牧與蹲守 43
張悅然:雪花落地 67
陳河:殷墟歸來 83
輯二
蘇童五十:中國當代先鋒寫作樣本 99
馬為什麼白顔色?——與金宇澄的兩次訪談 111
草帽下的阮義忠 139
逝去的“幫主”——與倪匡談金庸 151
陳村:上海最資深宅男 175
葉永烈:燃點1978 191
輯三
殘酷的花:韓國當代文學印象 209
寫作課上的幽靈——科爾姆·托賓在上海 227
勒剋萊齊奧:我把自己比作一個鼓 243
輯四
他們隻認我為“何偉” 257
在這個可能是虛構的世界上,非虛構能寫什麼? 273
必須寫下我們 285
輯五
雜技四十年 309
重返光明街 343
後記:魚刺35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这本书其实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的,我以为这种访谈,要么是距离疏远、要么是溢美爆表、要么就是不足够了解——然而吴越哪个都没有沾边。 书中有对谈、有自述、也有第三视角评论,结合到每一位作家的日常和作品、经历和思考,非常耐看、意外地好看。 想来,可能是因为吴越与他们...  

評分

評分

其实我一直不能理解,采访集有什么特别价值,可能得罪很多出了不少集子的同辈朋友们。毕竟文章都是要一篇篇写出来先发表的。经过若干长时间,将过去分散的文章集纳起来,合为一个集子,也是理所当然。但在我心中,还是固执认为文集比专著会差一点点,尽管那么多经典的专著其实...  

評分

吴越与作者们的访谈录 读《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答案不会让追问终止,而是推动改变发生。 ——《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01 写作带给每个人什么 这是一本83年的《收获》杂志编辑吴越,采访不同的作家的访谈录。或许也不像是访谈录那么严格。 对于写小说...  

評分

径直走入虫洞 文丨班宇 (本文首发于《读书》2023年6期新刊,现分段为编者所加。) 想要概述《必须写下我们》有点困难,也并非不可能之事,尽管扫过目录,我们便可获得一个隐约的印象——这是关于作家的故事: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海内与海外的,位于核心与身在边地的,从事虚构...  

用戶評價

评分

葉先生去世的時候,我看瞭幾十篇有關葉老的文章,可能都不如這一篇,讓我感覺有收獲。   可以說重新認識瞭葉老。   除瞭澄清認識之外,我還看到瞭日常生活中非常可愛的葉永烈。   用一間樓頂的陽光屋當自己的書房(這間屋子曾經當過泳池),以太陽為伴,以書為伴。   我還專門到網上,以吳越和葉永烈為中心詞去搜索瞭一下,看到瞭吳越拍攝的采訪葉永烈的視頻,配書觀看,更是滋味無窮。

评分

吳越的後記中,用“魚刺”喻示自己從小到大的身份之惑,身處頻繁變遷的時代和永遠保有異質性的上海,永遠會有問題,那是麵嚮“現成的人”的不信任和不滿足,吳越自嘲以這樣的方式去拜訪受訪者,而後者毫無保留地“將痛苦與裂變描述給我”,正是一個又一個真誠的答案,成為瞭變革的真正推動力。 於是每次訪談順暢的原因有瞭答案,采訪者的提問裏包含著自我實踐和自我反思。受訪者的迴答裏包含著一見如故的交流欲和情感懸置已久而一朝得到安放的傾訴欲。

评分

《收獲》編輯吳越的作品,集結瞭這些年來和作傢友人的訪談,看到瞭很多作品背後的故事。一般讀這種書我都會感嘆作傢們的生動鮮活,這本反倒是作傢的細膩敏銳更加觸動我

评分

“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這些關於普通人生活的敘述都很有意義。所以我期待不管是哪種文學形式,都能夠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评分

前後腳一起從傳統媒體跨入文學這個領域,我的同齡人,同行者,也是國內當下最好的文學編輯——吳越的非虛構作品集。愛她說的,答案不會讓追問終止,而是推動改變發生,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媒體人都會擁有的共鳴吧!書裏收錄瞭她的采訪或者更準確說是一種在場式的觀察、側寫和參與。看她的書會激發我也拿起筆或者其他一切能記錄的手段,去好好說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