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謝
緒論
傢産—官僚製帝國:前近代國傢形成的一種模式
嵌入瞭民族意義(意識形態)的傢産製
清民族—王朝國傢的係譜
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形成
第一章 巡幸的曆史與多重意義
上古的齣巡、狩獵與戰爭
戰國時期巡狩的“開化”
作為君主—官僚間緊張關係突齣錶現的巡狩
帝製官僚與對巡幸的貶斥
帝製聯盟與執著於季節性遷移
明朝的巡幸
結論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則(1680年代和1740年代)
進諫與因應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康熙皇帝恢復巡幸(1680年代):經典模式?
乾隆皇帝恢復巡幸(1740年代):傢族的傳奇故事
進諫與因應之二:漢禦史的抗議(1758年12月)
乾隆皇帝評論妥帖睦爾(1767年):曆史的迴響
結論
第三章 將朝廷置於馬上:移動朝廷的後勤與政治
皇帝的扈從與巡幸路綫
安排駐蹕事宜:一種旗務
作為武力象徵的營帳
以戰爭規模動員各省
應對大眾的南巡認識
結論
第四章 安不忘危與帝國政治:戰爭、巡幸、武備
乾隆皇帝推崇軍事價值(1785年)
憂懼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乾隆初年的軍事危機(1730年代—1740年代)
作為滿洲人尚武習慣的巡幸
領導層危機與八旗持續衰敗(1750年代)
南巡與準噶爾問題(1750年代)
帝國與南巡中的耀武揚威(1762年)
結論
第五章 “還淳返樸”:南巡與商業化時代精英內部競爭
培植商業財富
乾隆皇帝抑製奢靡的話語
士人的焦慮與皇帝話語的“為我所用”
結論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詩歌與迎閤漢學
召試
推崇詩畫以籠絡精英
蘇州的文化經紀人瀋德潛
蘇州紫陽書院與迎閤漢學
模棱兩可的迎閤
結論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詩歌寫作與政治
愉悅在前:皇帝的矛盾態度
精英文化內部的緊張:18世紀對“抒情論”的貶斥
解讀乾隆皇帝南巡詩作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與金山相遇(一):引齣景緻與否認欲望
與金山相遇(二):調和並抒懷月下長江
日益深入:宣稱勤政,拒斥愉悅
正統話語:馬上“觀民”
結論
第八章 大眾認識與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乾隆皇帝水利認識的再考察
政治至上(1770年代)
對民族—王朝閤法性的侵蝕(1765—1778)
民族—王朝迴應之舉:恢復巡幸(1780—1785)
結論
尾聲 最後的巡幸(1800—1820)
民族與清統治的曆史機製
附錄A乾隆南巡的地方備辦情況
附錄B乾隆南巡全部支齣的估算
附錄C南巡召試的量化分析
徵引文獻
索引
附 洞察乾隆:帝王的實踐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
譯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