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的生與死

第三帝國的生與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美] 彼得·弗裏切
出品人:甲骨文
頁數:397
译者:扈喜林
出版時間:2021-12
價格:79.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20178808
叢書系列:甲骨文叢書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納粹德國
  • 第三帝國
  • 曆史研究
  • 戰爭史
  • 政治史
  • 社會史
  • 軍事史
  • 德國曆史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納粹意識形態如何逐漸主導德國社會?

★ 普通德國民眾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 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

★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二度奬勵作者

★ 彼得·弗裏切關於納粹意識形態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當聽到希特勒掌權和民眾的歡呼聲時,埃裏希·埃伯邁耶在日記中悲痛地寫道:“我們是失敗者,絕對的失敗者。”得知1935年齣颱的《紐倫堡法令》剝奪瞭猶太人的公民權後,他憤怒地說:“仇恨被播種瞭100萬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卻為德奧閤並喜極而泣:“如果僅僅因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絕,這種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市民在20世紀30年代心態上發生的極大變化。在《第三帝國的生與死》中,彼得·弗裏切用冷靜且客觀的筆調,為納粹的意識形態如何一步步在德國占據主導地位進行畫像和分析。納粹的基本訴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體,它呼籲所有日耳曼人糾正《凡爾賽和約》的錯誤,努力讓國傢變得強大、充滿活力,消除體製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國要生存,其他人(特彆是猶太人)必須死。弗裏切披露的日記和信件揭示瞭德國人的恐懼、欲望和疑慮,也展示瞭納粹概念如何滲透普通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這部作品充滿力量和啓發性,從全新層麵探討瞭德國人如何努力適應新的種族身份、相信戰爭的必要性及接受無條件破壞——簡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弗裏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於伯剋利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曆史教授。弗裏切曾獲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兩次對其傑齣研究成果授予奬勵。他的主要研究方嚮為20世紀歐洲史及技術史,著有《德國人如何成為納粹》《弗裏德裏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讀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遊》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爾曆史奬獲奬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奬勵作者

【譯者簡介】

扈喜林,自由譯者,內濛古人,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從事品牌管理、創新研究、心理學、小說等領域的翻譯工作,翻譯齣版瞭《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綠色黃金》等20餘部作品。

圖書目錄

序言
引言
第一章民族復興
“希特勒萬歲!”
德國人有多支持納粹?
民族共同體
消費德國
納粹的視聽空間
第二章種族修飾
雅利安證書
生物學與民族革命
雅利安思維
集體營
“沒有價值的生命”
對德國猶太人的攻擊
第三章毀滅一切的帝國
寫信
帝國項目
德意誌帝國的擴張
“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遷走德國猶太人
反猶大屠殺
第四章洞察
火車站
猶太證人
德國證人
作惡者和受害者
期盼戰爭結束
解讀災難
注釋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英语世界里有关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研究著作如汗牛充栋,引入中文世界的也可谓满坑满谷,著名的有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埃文斯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战时的第三帝国》等等。而本书的作者彼得弗里切是德国裔的美国人,其研究方法可以称之为微观...  

評分

評分

評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3/04/%e5%8e%86%e5%8f%b2%e7%9a%84%e4%bc%a4%e7%96%a4/]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美] 彼得·弗里切 / 扈喜林 /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12) 子扉我 2022年雨水 芙蓉之巅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2年3月4日,发表时有改动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讀的第一本第三帝國相關作品,所以先保守地給4星。書中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納粹是如何在德國獲得支持以及普通人在一戰結束至二戰結束的心態。全書以納粹對於猶太人的作為為主綫,按照時間順序展示納粹的猶太戰略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極端的。同時穿插以第三帝國內不同人群對於該政策、對戰爭的態度。讀完描述具體戰爭的相關圖書,適閤讀一本這個類型的來提煉總結一下。

评分

作者運用很多私人日記展現瞭宏大曆史中的個人視角,人們是如何轉變觀念,從恐懼同情到支持納粹,最後對街上被押運的成隊囚犯視而不見(收音機電影海報宣傳,“創造快樂運動”等等)。在戰爭的最後,德國的逐步戰敗在德國人心裏形成瞭自己是受害者的印象,他們通過榮格爾的小說和存在主義為自己庇護。 世界上有兩個星球,每個人都願意站在光的那一邊,為此,他們能親手把帶黃星的鄰居推嚮另一半。 然而,在美國猶太人眼裏,歐洲猶太人的悲慘命運為猶太復國運動提供瞭契機和能量。…… 全書九成新無劃痕四摺包郵轉。

评分

這本書主要通過許多當時德國人以及猶太人的信件以及日記等去研究國傢社會主義對於普通德國人民的影響,尤其是普通民眾對於猶太人的態度,用許多的事實描述納粹德國的屠殺行為。對於猶太人戰俘吉普賽人的這種屠殺行為注定瞭第三帝國的失敗,非常的讓人痛心,尤其是德國普通人民再被蘇聯反擊後的這種“受害者”心理特彆值得我們反思和藉鑒。

评分

不妨這麼來看待這段曆史:作為二戰的始作俑者,納粹無疑是曆史的罪人,但是納粹最開始提齣的思想卻迎閤瞭當時民眾的期待,這種期待甚至說是文末提到的榮格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悲劇和苦難精神的存在主義。它喻示著人類似要進步,但必須先承受苦難,乃至讓戰爭的發動者也變成是受害者。結果自然是失敗的,但更加劇瞭這種極端的悲觀主義,並繼而構成瞭二十世紀哲學思想的部分。另一方麵,這段曆史也構成瞭人類群體非理性、集體無意識的真實例證。

评分

《第三帝國的生與死》通過日記、通信等翔實可靠的一手材料,不僅對納粹的意識形態和運作機製進行瞭分析,還對德國民眾的心理狀態和能動意識進行瞭畫像。也正是在兩者之間的閤謀下,第三帝國纔被打造為融閤瞭平民主義、種族主義、國傢主義的民族共同體,從而釀就瞭一場慘無人道的世紀悲劇。 民眾並非無辜,在集體無意識的驅動下,很多人選擇瞭與惡同沉,滑嚮瞭平庸之惡的淵藪。德國民眾與納粹黨徒是一種同謀關係,雙方簽訂瞭一份無形的意識形態契約,比如針對猶太民族,如果說納粹以“鐵與血”的形式使其物理性死亡,至少普通民眾使其社會性死亡:疏離、冷漠、無視甚至選擇性遺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