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 彼得·弗里切
出品人:甲骨文
页数:397
译者:扈喜林
出版时间:2021-12
价格:7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78808
丛书系列:甲骨文丛书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纳粹德国
  • 第三帝国
  • 历史研究
  • 战争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军事史
  • 德国历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纳粹意识形态如何逐渐主导德国社会?

★ 普通德国民众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 坎迪尔历史奖、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

★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二度奖励作者

★ 彼得·弗里切关于纳粹意识形态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当听到希特勒掌权和民众的欢呼声时,埃里希·埃伯迈耶在日记中悲痛地写道:“我们是失败者,绝对的失败者。”得知1935年出台的《纽伦堡法令》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后,他愤怒地说:“仇恨被播种了100万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却为德奥合并喜极而泣:“如果仅仅因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绝,这种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市民在20世纪30年代心态上发生的极大变化。在《第三帝国的生与死》中,彼得·弗里切用冷静且客观的笔调,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如何一步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画像和分析。纳粹的基本诉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它呼吁所有日耳曼人纠正《凡尔赛和约》的错误,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充满活力,消除体制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国要生存,其他人(特别是犹太人)必须死。弗里切披露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德国人的恐惧、欲望和疑虑,也展示了纳粹概念如何渗透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部作品充满力量和启发性,从全新层面探讨了德国人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种族身份、相信战争的必要性及接受无条件破坏——简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彼得·弗里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于伯克利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历史教授。弗里切曾获坎迪尔历史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两次对其杰出研究成果授予奖励。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欧洲史及技术史,著有《德国人如何成为纳粹》《弗里德里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读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游》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尔历史奖获奖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励作者

【译者简介】

扈喜林,自由译者,内蒙古人,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学、小说等领域的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了《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绿色黄金》等20余部作品。

目录信息

序言
引言
第一章民族复兴
“希特勒万岁!”
德国人有多支持纳粹?
民族共同体
消费德国
纳粹的视听空间
第二章种族修饰
雅利安证书
生物学与民族革命
雅利安思维
集体营
“没有价值的生命”
对德国犹太人的攻击
第三章毁灭一切的帝国
写信
帝国项目
德意志帝国的扩张
“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迁走德国犹太人
反犹大屠杀
第四章洞察
火车站
犹太证人
德国证人
作恶者和受害者
期盼战争结束
解读灾难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英语世界里有关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研究著作如汗牛充栋,引入中文世界的也可谓满坑满谷,著名的有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埃文斯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战时的第三帝国》等等。而本书的作者彼得弗里切是德国裔的美国人,其研究方法可以称之为微观...  

评分

评分

评分

纳粹政党的思想塑造工作无疑是成功的,属于纳粹的思想一但植入人们脑海里,屠杀也变得情有可原。可是,战争的失败,让人们思想有了动摇,当本以为是英雄的我们,却成为了灾难的制造者,当本以为德国即将走到悬崖边上,而努力捍卫祖国,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时,思想的重塑又将带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译著,这本书的语言确实是难得的流畅,尤其是在读过一些让人“寸步难行”的学术译著之后,更感觉到这种流畅的难得。内容很好,引人深思,书的装帧也很好。可惜的是我拿到的这本在引言部分有几页印刷存在一点“重影”问题,不过瑕不掩瑜。如果十分制的话,我愿给8.5。

评分

以亲历者记载史料为主要参考文献的社会研究,不知道这种研究方法用术语怎么表述。很有启发性,感觉看纳粹研究应该先从这一本的视角出发。集体记忆的重构,对犹太人的抽象化叙事,德国民众对自己作为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的定位,最终解决方案从迁移到杀戮的转变。

评分

第三帝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战争、扩张与征服的历史,而且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反抗却又屈从的历史,既是报纸上的新闻宣传,也是邻里间的窥视举报。就像官方所言,第三帝国致力于内心的革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了,尽管是在相反的意义上。

评分

毁灭性的灾难容易引发全民恐慌,而社会应付危机的能力,取决于其制度的稳定性与文化的兼容性。战败与经济萧条在德国造成了病态的社会结构,非理性因素全面爆发。 这就是德国普通民众为何与纳粹为伍的根本原因。

评分

从一些新的角度去看待纳粹和第三帝国,有点意思,就是有点啰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