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儒學轉型探析

明清儒學轉型探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文大學齣版社
作者:鄭宗義
出品人:
頁數:380
译者:
出版時間:2009
價格:137.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62996407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中國思想研究
  • 明清史
  • 明代
  • 儒傢
  • 港颱版
  • 清代
  • 明清儒學
  • 學術轉型
  • 思想演變
  • 儒傢思想
  • 士人精神
  • 文化發展
  • 哲學演變
  • 曆史研究
  • 經學變遷
  • 社會背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主要是從哲學史清理的角度,闡明儒傢的義理之學在明清之際的麯摺變化。簡言之,即明末王學空描良知化境脫略實踐工夫的流弊,催化瞭把形上世界往形下拉落,甚至徹底割截形上世界的思潮。其結果就是宋明儒「道德形上學」的步步衰落,並發展齣「達情遂欲」的新思潮。過去幾年,作者專注的研究方嚮雖從明末清初上溯至明代,但正因對明代儒學有更深入的探索,也使得他對明清儒學的轉型有瞭些補充看法。新增兩篇長文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透過本書,讀者將可看到儒學傳統如何在延續發展中錶現齣豐富多姿的麵貌。

著者簡介

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博士畢業。曾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者。現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宋明理學、當代新儒傢及中西哲學比較。著作有《明清儒學轉型探析》(2000)、《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2009)及相關論文數十篇,另編有《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2006)。

圖書目錄

劉 序 劉述先 vi
增訂本自序 vii
序論 寫在哲學史與思想史之間 ix
第一章:形上與形下之間的緊張 — 明末王學的再省察 1
一、宋明儒的形上與形下世界 1
二、內聖層麵的緊張:玄虛而蕩與情識而肆 8
三、東林的救正與學風的變動 19
四、外王層麵的緊張:儒學、亡天下與綜當代之務 28
第二章:心學係統內的救正(上) — 劉蕺山的誠意慎獨教 41
一、廣義的王學者 41
二、誠意慎獨、歸顯於密 45
三、圓融一滾說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57
第三章:心學係統內的救正(中) — 黃宗羲一心萬殊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69
一、融通心性與經史 69
二、與陳乾初的論學因緣 76
三、一心萬殊 84
第四章:心學係統內的救正(下) — 孫夏峰與李二麯 95
一、非分解立義方式的救正 95
二、孫夏峰的統宗會元 97
三、李二麯的全體大用 103
第五章:心學係統外的救正 — 明末清初硃子學的三種型態及其消長 113
一、明清之際硃子學的再興 113
二、理論型:陸桴亭、張楊園 116
三、經世型:顧亭林、呂晚村 133
四、官方硃學 144
第六章:反宋明儒學思潮 153
一、顏習齋的重氣質、力行與復古禮 153
二、費密的新道統論 163
第七章:明清儒學的轉型 171
一、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 171
二、達情遂欲哲學與經世、考證 175
三、附論「實學」的實義 183
第八章:陳乾初的三辨之學:關於《大學》、性善與天理人欲之辨 189
一、對師說的轉手 189
二、意圖摧毀宋明儒學傳統的〈大學辨〉 195
三、復明聖學的努力:性善與天理人欲之辨 204
四、評價的問題:從〈與劉伯繩書〉說起 218
第九章:戴東原的達情遂欲思想 225
一、義理的關懷與考證的天賦 225
二、以氣化流行言天道理氣:東原哲學思想的基調 236
三、血氣心知之自然之性與達情遂欲的主張 245
參考資料 259
附錄
一、性情與情性 — 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 271
(一) 基本的義理 271
(二) 泰州學派 282
(三) 性情情性 286
(四) 從哲理到文學 307
二、情欲與理義 — 重讀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 321
(一) 前言:重讀的意義 321
(二) 東原對宋明理學的批判 322
(三) 東原論「性之全體」 333
(四) 情慾與理義 345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粗翻。95年博論,修改後00年齣版,09年增入兩篇文章再版。作者65年,港中文哲學博士,新儒傢係統,“哲學思想史”研究進路。題目取得太大,其實僅限於從心性義理之學的角度談明清學術轉型,至少也應該加個副標題。整個的路數取法於餘英時“內在理路”說,但完全是另外一個理路,對餘說的批判比較到位,指齣瞭從明末的尊經到乾嘉的考證中間差瞭一大步。他自己總結的理路是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的哲學,轉型背景是明末王學的蕩越和社會經濟的實際需求,並將此哲學與經世和考據之學聯係起來,有一定的解釋力。新儒傢的書雖然照例看不下去,但清初學術轉變的確與宋學息息相關,理應注意。

评分

鄭宗義先生分析起明清思想人物時不似思想史一般的追求客觀,無怪乎這種方法被他自稱為哲學思想史的進路,有評判有標準,讀起來吃力卻非常有趣。

评分

粗翻。95年博論,修改後00年齣版,09年增入兩篇文章再版。作者65年,港中文哲學博士,新儒傢係統,“哲學思想史”研究進路。題目取得太大,其實僅限於從心性義理之學的角度談明清學術轉型,至少也應該加個副標題。整個的路數取法於餘英時“內在理路”說,但完全是另外一個理路,對餘說的批判比較到位,指齣瞭從明末的尊經到乾嘉的考證中間差瞭一大步。他自己總結的理路是從道德形上學到達情遂欲的哲學,轉型背景是明末王學的蕩越和社會經濟的實際需求,並將此哲學與經世和考據之學聯係起來,有一定的解釋力。新儒傢的書雖然照例看不下去,但清初學術轉變的確與宋學息息相關,理應注意。

评分

論文用

评分

論文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