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文選

米德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丁東紅 編
出品人:
頁數:432
译者:丁東紅
出版時間:2009-1
價格:68.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802307513
叢書系列:社科文獻精品譯庫·美國實用主義文庫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米德
  • 哲學
  • 心理學
  • 西哲
  • 美國
  • 社會
  • 教育學
  • 哲學
  • 社會學
  • 文化
  • 符號學
  • 溝通
  • 自我
  • 經驗
  • 人本主義
  • 心理學
  • 美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米德文選》主要內容:米德是20世紀與杜威齊名的實用主義領軍人物。他的社會哲學思想融通瞭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行為學等多個學科,並不斷汲取教育實驗和社會改革實踐中的養分,體現齣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處於學科前沿的創造精神。

作為符號互動理論的早期創建者,米德通過對人類的語言、文字、手勢、錶情等“有意義的姿態”即符號的研究,探討瞭心理現象和意識活動的社會性,並由此得齣“自我”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結構的結論。在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上,米德不是從個體的“自我”引齣社會,而是從客觀的社會過程齣發,藉助於語言等媒介把社會交流過程輸入個體內部,進而獲得個體的思想發展和個體存在的社會意義。米德還論證瞭社會控製的形成和社會的組織化製度化功能,並指齣,以交往和共處為基本存在方式的人類社會,離開閤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

米德的社會哲學思想對於現代哲學探討思維起源、人類本性、社會交往等認識論、本體論、實踐論問題,有著重要啓示。

著者簡介

丁東紅,中央黨校對外培訓中心主任,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國人學學會理事,《世界哲學》雜誌編委,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心理哲學和符號互動理論
社會心理學和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的綱領
心靈與符號
思想、溝通和有意味的符號
玩耍、遊戲和一般化的他人
意義
自我的發生背景
意識、心靈、自我與科學的對象
“主我”和“客我”
第二部分 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
“主我”和“客我”在社會活動中的融閤
自我在社會情境中的實現
社會的自我
突現性自我的社會創造力
社會意識的機製
思想和溝通的社會基礎和社會功能
個體主義自我理論與社會自我理論的對比
共同體和製度
自然權利和政治建構理論
社會定居點的基礎與功能
國傢意識與國際意識
第三部分 構建統一哲學
哲學的基本概念
宗教、形而上學和價值
突現與同一性
“現在”的社會性質
自我的內涵
第四部分 思想史研究
現代科學是探索科學
科學引發哲學問題——實在論與實用主義
社會的問題——我們如何成為自我
通過行為研究心智——其研究能否科學化?
19世紀的個體主義
第五部分 科學方法論及其他
哲學方法論小議
科學方法與道德科學
倫理觀的哲學基礎
論審美經驗
心理學與語言學的關係
附錄
米德的主要著作、論文目錄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米德在討論到審美的經驗時,引用瞭杜威的一句話「分享經驗是人類最大的美德」,他認為,如果沒有人們共同經受的苦難,就不會齣現一個人們感興趣的社會目標,而各種交往互動使我們更接近這一目標,通過人們彼此的對話、交流、分享,使人們能夠更加靠近。這一個觀念從杜威、羅蒂以來就一直是我研究的重心,關於他人的痛苦之體會、以及如何避免傷害到他人,都是我所緻力研究的方嚮

评分

米德在討論到審美的經驗時,引用瞭杜威的一句話「分享經驗是人類最大的美德」,他認為,如果沒有人們共同經受的苦難,就不會齣現一個人們感興趣的社會目標,而各種交往互動使我們更接近這一目標,通過人們彼此的對話、交流、分享,使人們能夠更加靠近。這一個觀念從杜威、羅蒂以來就一直是我研究的重心,關於他人的痛苦之體會、以及如何避免傷害到他人,都是我所緻力研究的方嚮

评分

2016年1月看完。著重看瞭前兩部分:心理哲學和符號互動理論,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畢竟和社會學更相關,後麵翻閱瞭思想史研究,確實對於Mead的思想比較難以把握——隻能說,總結太少!

评分

2016年1月看完。著重看瞭前兩部分:心理哲學和符號互動理論,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畢竟和社會學更相關,後麵翻閱瞭思想史研究,確實對於Mead的思想比較難以把握——隻能說,總結太少!

评分

米德在討論到審美的經驗時,引用瞭杜威的一句話「分享經驗是人類最大的美德」,他認為,如果沒有人們共同經受的苦難,就不會齣現一個人們感興趣的社會目標,而各種交往互動使我們更接近這一目標,通過人們彼此的對話、交流、分享,使人們能夠更加靠近。這一個觀念從杜威、羅蒂以來就一直是我研究的重心,關於他人的痛苦之體會、以及如何避免傷害到他人,都是我所緻力研究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