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简介】

卡洛•M.奇波拉(Carlo M. Cipolla),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哲学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两种文化之间》(Between Two Cultures)、《时钟与文化》(Clocks and Culture)等。

【译者简介】

苏世军,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瑞典北欧公共卫生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多年来从事英语和西方文化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爱情的肖像》及“西方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系列教材等论著、译著、教材、词典20余部。

出版者:
作者:[意] 卡洛·M. 奇波拉
出品人:甲骨文
页数:452
译者:苏世军
出版时间:2020-11
价格:82.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69868
丛书系列:甲骨文丛书
图书标签: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 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史学教授

★ 欧金尼奥•巴尔赞奖金获得者卡洛•M.奇波拉力作

★ 再现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幸福与苦难

【内容简介】

工业革命是当今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巨大推手,它作为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分界,仿佛是一个促成急剧变化的瞬间。然而,工业革命仅是这一漫长转变过程的最后阶段,在它发生之前的那七百年间,欧洲社会与经济是在无数因子的轻微碰撞中向着这一时刻缓慢前进的。

卡洛•M.奇波拉跨越当前经济理论与经济史之间的鸿沟,在一个连贯的分析框架内探讨了前工业化时期欧洲的瘟疫与经济动荡、工业发展与职业病、工薪变动与人口迁移、小作坊的没落与流水线的兴起等社会与经济问题,并在大量文献的佐证下,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可靠的总结。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是由此而来的,伴随着所有的幸福和苦难。

【本书荣誉】

本书对历史问题和思想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又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欧洲列国通过工业革命变强大,其实这在工业革命前期就有端倪,同时期的中国又为转型做了什么准备呢?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试图和同时期的中国进行比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个连贯的思考框架下,探讨了前工业化时期的欧洲经济动荡、工业发展等社会与经济问题。这本书里...  

评分

原刊于《中国经济评论》2022年第3期 自1964年始有“李约瑟难题”以来,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便成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后,以彭慕兰为代表的“加州学派”于2000年伊始又提出“大分流”之问,但在“911”与中国“入世”之后的20年间,这种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恐...  

评分

欧洲列国通过工业革命变强大,其实这在工业革命前期就有端倪,同时期的中国又为转型做了什么准备呢?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试图和同时期的中国进行比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个连贯的思考框架下,探讨了前工业化时期的欧洲经济动荡、工业发展等社会与经济问题。这本书里...  

评分

原刊于《中国经济评论》2022年第3期 自1964年始有“李约瑟难题”以来,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便成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后,以彭慕兰为代表的“加州学派”于2000年伊始又提出“大分流”之问,但在“911”与中国“入世”之后的20年间,这种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恐...  

评分

欧洲列国通过工业革命变强大,其实这在工业革命前期就有端倪,同时期的中国又为转型做了什么准备呢?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试图和同时期的中国进行比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个连贯的思考框架下,探讨了前工业化时期的欧洲经济动荡、工业发展等社会与经济问题。这本书里...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低于预想。数据,理念老旧,框架文笔有可取之处。

评分

作者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把工业革命发生前后的欧洲世界做了一次描摹,相对客观且思路清晰。谈及工业革命,读者都自然而然想知道作者对于工业革命为何在欧洲/英国发生的看法,但这本书的作者对这方面的总结是异常谨慎的,作者显然不想落入主观且随意的陷阱,更愿意通过对促成工业革命的因素与环境的介绍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即便如此,作者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比如人力资源、社会氛围、开放包容的心态、突破宗教局限改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貌似比较“软”的因素,也许对于推动一场硬的工业革命,也许作用不可低估。工业革命,其实是一场社会革命。

评分

较早的经济史,后半部分不错

评分

作者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把工业革命发生前后的欧洲世界做了一次描摹,相对客观且思路清晰。谈及工业革命,读者都自然而然想知道作者对于工业革命为何在欧洲/英国发生的看法,但这本书的作者对这方面的总结是异常谨慎的,作者显然不想落入主观且随意的陷阱,更愿意通过对促成工业革命的因素与环境的介绍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即便如此,作者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比如人力资源、社会氛围、开放包容的心态、突破宗教局限改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貌似比较“软”的因素,也许对于推动一场硬的工业革命,也许作用不可低估。工业革命,其实是一场社会革命。

评分

“不提及名为工业革命的大动荡,就无法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工业革命仅是最后阶段,是公元第二个千年的那前700多年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书旨在对人类发展做一个最新的、文献充分的总结,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是从中出现的,伴随着所有的幸福和苦难。”很少有一本书仅仅用前言的第一段话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一路读下去,佩服作者在宏观数据和具体案例之间游刃有余的写作技巧,起码我是读得津津有味完全不觉得枯燥。奇波拉很好地解释了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以及前工业社会因种种条件限制与工业社会相比呈现出的巨大差异。就欧洲史而言,这是一部很“唯物主义”的,从实操层面剖析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