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互联网出现后,新闻业出现的两个普遍现象和一个悖论。这两个现象分别是,首先工作场所成为了网络新闻消费的重要时空节点,许多人在上班时间和工作场景中使用互联网消费新闻;其次,网络媒体和印刷媒体在各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相互模仿,不同形态的媒体在新闻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呈现和叙事的模式上越来越相似。这两个现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新闻业图景中的一个悖伦:新闻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内容的多样性却在持续下降。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新闻生产中的“模仿”机制去解释新闻媒体如何把社会知识之“多”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之“少”。
作者: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Pablo J. Boczkowski):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系教授,阿根廷媒体和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科学与技术研究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的研究领域是数字文化的机制研究,近年来主要从比较的视角对阿根廷、芬兰、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的新闻消费、娱乐与技术进行研究。他已经出版了三本专著,发表三十余篇学术文章。《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相互模仿》曾获2011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传播与信息技术分会最佳书籍奖。
译者:周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媒介生产研究、国际传播、大数据舆情研究。
从中传学实公开课了解到本书,该书从新闻消费场景的转变、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与新闻产品的转变入手,逻辑精炼清晰。 尤其是本书的研究设计十分规范、系统,首先是对新闻生产模仿的研究,其次是对新闻产品同质化的研究,再来是对受众的网络新闻消费模式的研究,最后是对受众对同...
评分 评分@中传学实公开课 今晚听了周老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这次直播课清晰了自己对同质化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模仿与惯例在压缩着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与大数据的兴趣推荐无疑是加剧了用户接收信息道德同质化,让用户步入信息茧房。作为用户的自身,我...
评分今天很有幸在一周的开始,考研的闲暇时间听了周亭老师关于《工作中的新闻》这本书的分享。虽然我还没有实在地读过这本书,但是通过周老师的分享,我可以得知处于互联网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捆绑下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本书着重谈到的是新闻业的变革。从...
评分从中传学实公开课了解到本书,该书从新闻消费场景的转变、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与新闻产品的转变入手,逻辑精炼清晰。 尤其是本书的研究设计十分规范、系统,首先是对新闻生产模仿的研究,其次是对新闻产品同质化的研究,再来是对受众的网络新闻消费模式的研究,最后是对受众对同...
这本书对于了解新闻知识太有用了,翻译得一点儿也不晦涩,新闻小白也能看懂,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译者的学识,装帧设计也很不错,力荐!
评分从中传学实公开课了解到这本书,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和消费都有很新的见解,有很多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值得再读。
评分新闻生产研究,媒介社会学
评分听过中传学实公开课过来的,这次分享很棒!感谢译者周亭老师的倾囊相授,感谢新传研读社的组织!作为模仿的新闻工作——这一传递着某些刻版印象和意识形态、渗透着潜网(Policy)的群体压力的行为,原来正在默默剥夺受众的媒体接近权,那么,这一现象是否也出现在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中?模仿的便利性会消弭自媒体创作者的创作活力吗?市场化的压力下,卑微的公共意识会让我们的创作场域最终走向多元亦或是单一?这次讲座启发我产生了诸多思考。身边处处都是传播现象,处处都值得我们从传播学的视角下展开想象!
评分非常好读的一本书,从专业上解释新闻现象,可以提供研究新闻现象的思路。即使不是专业的,这本书也解释了现在生活的一种现象。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