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互联网出现后,新闻业出现的两个普遍现象和一个悖论。这两个现象分别是,首先工作场所成为了网络新闻消费的重要时空节点,许多人在上班时间和工作场景中使用互联网消费新闻;其次,网络媒体和印刷媒体在各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相互模仿,不同形态的媒体在新闻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呈现和叙事的模式上越来越相似。这两个现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新闻业图景中的一个悖伦:新闻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内容的多样性却在持续下降。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新闻生产中的“模仿”机制去解释新闻媒体如何把社会知识之“多”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之“少”。
作者: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Pablo J. Boczkowski):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系教授,阿根廷媒体和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科学与技术研究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的研究领域是数字文化的机制研究,近年来主要从比较的视角对阿根廷、芬兰、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的新闻消费、娱乐与技术进行研究。他已经出版了三本专著,发表三十余篇学术文章。《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相互模仿》曾获2011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传播与信息技术分会最佳书籍奖。
译者:周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媒介生产研究、国际传播、大数据舆情研究。
#remix计划# 今天听了周老师推荐这本书,翻译真的很辛苦。感谢老师开阔新闻学子的眼界。本书阿根廷两个不同媒体的研究,以特殊的视角观察媒介自身的演化,媒介内容的生产逻辑。同时关注在媒介产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媒介内容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对我们认识媒介内容生产,认识...
评分通过读书会了解到本书的框架和内容,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对传播学子非常友好的书籍。 1、就学术研究而言。规范的研究设计,无疑给有志于投身传播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的学子提供了一份精巧的模仿样本。 2、就内容话题而言。该书聚焦于新闻业突出的历时变化趋势—“生产...
评分老师今天为我们大致介绍了《工作中的新闻》本书的框架还有几个比较新颖的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环环相扣”的几个研究过程,问题清晰明了,让人非常好理解。听讲座之前我就了解过这本书,但是对同质化信息的包含还是不太清晰,今天周亭老师也很明了地讲到这一点,我理解更加深...
评分通过读书会了解到本书的框架和内容,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对传播学子非常友好的书籍。 1、就学术研究而言。规范的研究设计,无疑给有志于投身传播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的学子提供了一份精巧的模仿样本。 2、就内容话题而言。该书聚焦于新闻业突出的历时变化趋势—“生产...
评分@中传学实公开课 今晚听了周老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这次直播课清晰了自己对同质化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模仿与惯例在压缩着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与大数据的兴趣推荐无疑是加剧了用户接收信息道德同质化,让用户步入信息茧房。作为用户的自身,我...
感谢这次“中传学实公开课”的分享。周亭老师的译介缘起点明了传播学子面临的一个常规困境:新闻生产研究长久被固定在迈克尔·舒德森划规的视角框架里,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的范畴中打转,手边参考也多是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理论产物,无论是发掘新闻还是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虽然经典,但着实陈旧。揭开博奇科夫斯基的中译本面纱,正如一次具有时效性的成果对接,独辟蹊径的阿根廷新闻业落脚点,延伸在中西方共通的当代语境之中去探讨生产、文本和消费间对新闻同质化问题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次对中文读者开卷有益的转译过程。
评分中传学实公开课 ——目前在县市电视台工作,感谢老师的分享。受益匪浅。
评分从中传学实公开课了解到这本书,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和消费都有很新的见解,有很多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值得再读。
评分中传学实公开课 ——目前在县市电视台工作,感谢老师的分享。受益匪浅。
评分学实公开课,周老师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下西方新闻业有很大意义,为什么主流媒体越来越不主流,为什么极化政治越来越影响着西方新闻业。模仿 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角色,互联网与传统新闻业之间的互动,是系统的、复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