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互联网出现后,新闻业出现的两个普遍现象和一个悖论。这两个现象分别是,首先工作场所成为了网络新闻消费的重要时空节点,许多人在上班时间和工作场景中使用互联网消费新闻;其次,网络媒体和印刷媒体在各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相互模仿,不同形态的媒体在新闻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呈现和叙事的模式上越来越相似。这两个现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新闻业图景中的一个悖伦:新闻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内容的多样性却在持续下降。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新闻生产中的“模仿”机制去解释新闻媒体如何把社会知识之“多”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之“少”。
作者: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Pablo J. Boczkowski):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系教授,阿根廷媒体和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科学与技术研究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的研究领域是数字文化的机制研究,近年来主要从比较的视角对阿根廷、芬兰、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的新闻消费、娱乐与技术进行研究。他已经出版了三本专著,发表三十余篇学术文章。《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相互模仿》曾获2011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传播与信息技术分会最佳书籍奖。
译者:周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媒介生产研究、国际传播、大数据舆情研究。
今天很有幸在一周的开始,考研的闲暇时间听了周亭老师关于《工作中的新闻》这本书的分享。虽然我还没有实在地读过这本书,但是通过周老师的分享,我可以得知处于互联网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捆绑下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本书着重谈到的是新闻业的变革。从...
评分老师今天为我们大致介绍了《工作中的新闻》本书的框架还有几个比较新颖的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环环相扣”的几个研究过程,问题清晰明了,让人非常好理解。听讲座之前我就了解过这本书,但是对同质化信息的包含还是不太清晰,今天周亭老师也很明了地讲到这一点,我理解更加深...
评分从中传学实公开课了解到本书,该书从新闻消费场景的转变、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与新闻产品的转变入手,逻辑精炼清晰。 尤其是本书的研究设计十分规范、系统,首先是对新闻生产模仿的研究,其次是对新闻产品同质化的研究,再来是对受众的网络新闻消费模式的研究,最后是对受众对同...
评分今天很有幸在一周的开始,考研的闲暇时间听了周亭老师关于《工作中的新闻》这本书的分享。虽然我还没有实在地读过这本书,但是通过周老师的分享,我可以得知处于互联网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捆绑下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本书着重谈到的是新闻业的变革。从...
评分今天很有幸在一周的开始,考研的闲暇时间听了周亭老师关于《工作中的新闻》这本书的分享。虽然我还没有实在地读过这本书,但是通过周老师的分享,我可以得知处于互联网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捆绑下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本书着重谈到的是新闻业的变革。从...
中传学实公开课 ——目前在县市电视台工作,感谢老师的分享。受益匪浅。
评分实证作品的优长和批判读本不同,不似那种再造世界观式的酣畅,但它质疑常识和打破偏见的力量着实精彩????博奇科夫斯基提出了一个见惯不怪的「悖论」:为什么在本该以多元为特质的信息充裕时代,新闻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多」反而是「少」?以生产为核心的模仿是他给出的答案,所谓「概念化钥匙」。 他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情景:当各行业开始普及数字办公网络办公之后,互联网再造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时空场景,原本用来在家打发时间的读报看电视行为,变成了在办公场所和工作时间的网络读屏,也就是「摸鱼」,这是一种新闻消费,互联网带来的另一个面向指向新闻媒体,生产者通过技术一边抓取用户行为,一边监看同行数据,这种监看造成的结果,就是生产侧「模仿」行为的产生????很棒的作品⭐,以及,谁不想做那个「想吃奶油草莓????的小孩」呢~
评分1.应该算把关人研究的新延续吧。2.实证过程既扎实又清晰。3.原来全世界的人都在上班的时候上网摸鱼,本人瞬间找到了写论文时忍不住刷微博的合法性。4.点赞周亭老师的翻译,译得已经很清楚了,难懂的句子还要再加上贴心的译者说明。
评分今晚听了周老师作为译者的分享,感觉很有质量,在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对本书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解读与介绍,尤其是结合书的内容进行的“环环相扣的”拆解,以及结合国内现在的新闻环境的讲解,感觉受益匪浅。 感谢“中传学实公开课”,感谢新传研读社以及腾讯新闻等多个机构的组织,希望有机会拜读这本书,感谢哇~ 研究过程和怀特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把关人研究确实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实证作品的优长和批判读本不同,不似那种再造世界观式的酣畅,但它质疑常识和打破偏见的力量着实精彩????博奇科夫斯基提出了一个见惯不怪的「悖论」:为什么在本该以多元为特质的信息充裕时代,新闻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多」反而是「少」?以生产为核心的模仿是他给出的答案,所谓「概念化钥匙」。 他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情景:当各行业开始普及数字办公网络办公之后,互联网再造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时空场景,原本用来在家打发时间的读报看电视行为,变成了在办公场所和工作时间的网络读屏,也就是「摸鱼」,这是一种新闻消费,互联网带来的另一个面向指向新闻媒体,生产者通过技术一边抓取用户行为,一边监看同行数据,这种监看造成的结果,就是生产侧「模仿」行为的产生????很棒的作品⭐,以及,谁不想做那个「想吃奶油草莓????的小孩」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