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位英文编者的话来说,本书是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的韦尔伯·施拉姆本学科领域的“最后遗言”。这一“遗言”也成为传播研究领域第一部通史性论著,我们熟悉的“四大先驱”、“奠基人”等传统表述在其中得到了全面阐述。该“遗言”的此次中译,为国内读者了解传播学的成长过程、学者们的事业追求乃至学科史和学术史的撰写方式,提供了一个视角和路径。
本书是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去世后,朋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偶然在施拉姆的电脑中发现的书稿整理而成的。在读序言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就其涉及的主题而言,再没有任何人比施拉姆更有资格来完成这部著作了”,当时尚未开始阅读书中内容,想来是因为就传播学开端这一主题,确实再也没...
评分本书是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去世后,朋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偶然在施拉姆的电脑中发现的书稿整理而成的。在读序言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就其涉及的主题而言,再没有任何人比施拉姆更有资格来完成这部著作了”,当时尚未开始阅读书中内容,想来是因为就传播学开端这一主题,确实再也没...
评分本书是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去世后,朋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偶然在施拉姆的电脑中发现的书稿整理而成的。在读序言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就其涉及的主题而言,再没有任何人比施拉姆更有资格来完成这部著作了”,当时尚未开始阅读书中内容,想来是因为就传播学开端这一主题,确实再也没...
评分本书是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去世后,朋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偶然在施拉姆的电脑中发现的书稿整理而成的。在读序言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就其涉及的主题而言,再没有任何人比施拉姆更有资格来完成这部著作了”,当时尚未开始阅读书中内容,想来是因为就传播学开端这一主题,确实再也没...
评分本书是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去世后,朋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偶然在施拉姆的电脑中发现的书稿整理而成的。在读序言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就其涉及的主题而言,再没有任何人比施拉姆更有资格来完成这部著作了”,当时尚未开始阅读书中内容,想来是因为就传播学开端这一主题,确实再也没...
在许多陌生词汇之中(于己而言) 更多觉得本书是作者带有个人色彩的回顾与致敬 文字因此变得亲切有趣(不愧是得过欧亨利小说奖的人)翻译也很流畅???? 同样愿意记住序和译后记带给自己的种种思考
评分研究资料和笔记被火烧毁故而由政治研究转向传播的拉斯韦尔;一直与财政问题搏斗的拉扎斯菲尔德;处于“征服无尽的大陆”过程中的勒温(卢因);苦于病痛最后选择淹没在浴缸里安静结束生命的霍夫兰——他们在施拉姆笔下具象且生动,不再只是教科书里一个个生硬又冰冷的名字。而施拉姆本人,也是高高耸立之人。
评分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的,不是对四大奠基人戈夫曼意义上的后台描写,而是第六章施拉姆对贝雷尔森认为传播亡了的论断的反驳。施拉姆的视野一直很开阔,我曾经埋怨是施拉姆用四大奠基人关闭了传播研究的大门,造成国内学者言必称四大奠基人效果研究,看完这一章后,感觉有些错怪施拉姆了,造成国内传播学现状的根源还需要向内看。本书后面的两章倒是有些显得画蛇添足了,后两张对施拉姆近乎谄媚的描写使我肉麻。施拉姆对传播学科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批判归批判,但不能谩骂,让我们再回到施拉姆之前研究传播学的时代,是不可能了。
评分三天看完。专门看故事去了,写得蛮诙谐可爱的,以后有机会可能会再看一次
评分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的,不是对四大奠基人戈夫曼意义上的后台描写,而是第六章施拉姆对贝雷尔森认为传播亡了的论断的反驳。施拉姆的视野一直很开阔,我曾经埋怨是施拉姆用四大奠基人关闭了传播研究的大门,造成国内学者言必称四大奠基人效果研究,看完这一章后,感觉有些错怪施拉姆了,造成国内传播学现状的根源还需要向内看。本书后面的两章倒是有些显得画蛇添足了,后两张对施拉姆近乎谄媚的描写使我肉麻。施拉姆对传播学科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批判归批判,但不能谩骂,让我们再回到施拉姆之前研究传播学的时代,是不可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