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美]托馬斯•斯特裏特(Thomas Streeter)
出品人:
頁數:278
译者:王星
出版時間:2020-5
價格:6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7597600
叢書系列:批判傳播學文論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互聯網
  • 社會學
  • 媒介社會史
  • 批判傳播學
  • 技術
  • 2020
  • 新聞傳播
  • 網絡效應
  • 商業模式
  • 平颱經濟
  • 增長策略
  • 科技
  • 互聯網
  • 創新
  • 用戶
  • 市場
  • 競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計算機革命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嗎?在爭論今天的大數據、雲計算將如何改變人類之前,我們更迫切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科學技術的偉大突破、社會革命的風雲突變,在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嗎?人類在那時貢獻瞭怎樣的社會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與符號觀念環境?

本書是一部關於美國計算機通信的浪漫史 ,關注社會與政治想象之間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密切互動的過程。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曆史發展軌跡錶明,技術並沒有固定永恒的本質,資本和權力也沒有一勞永逸決定新技術的社會使用的絕對力量。參與曆史進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將自己的夢想、願景和希望,注入對新技術的研發、使用與普及之中,並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浪漫主義與資本協商、閤作、博弈的痕跡。

本書討論瞭互聯網的社會建構發展史,作為一門新興技術,互聯網脫胎自20世紀的戰爭實踐活動,一齣世便被打上瞭軍事-工業烙印;隨著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興起,浪漫主義部分重塑瞭計算機/互聯網文化的品格;到瞭20世紀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浪漫化的互聯網文化重新被資本收編,業界聚焦於互聯網知識産權問題的討論,實則是文化信念與資本力量在塑造互聯網文化過程中的相互博弈。

作者最後的觀點認為,文化信念在形塑當代互聯網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立的作用,人們對新技術係統的接納與使用,甚至係統本身的構成,不隻受到經濟等結構因素影響,同時亦受到文化趨勢與信念慣習的影響。因此,新技術及其製度本身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可以被人的觀念改變的。

【編輯推薦】

●一部互聯網興起與發展的編年史與觀念史,兼具曆史敘述與文獻分析。將科學、技術、思想、觀念、資本與人在塑造整個現代網絡性格中的復雜博弈過程,條分縷析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打破流行互聯網傳奇的固有偏見、個人英雄主義與意識形態陷阱,勾畫技術爆發時刻的整體圖景。

【媒體評論】

一半是曆史,一半是政治,斯特裏特完整講述瞭整個互聯網的故事:60年代的發端,90年代的氛圍以及當下的機製和觀感。不論你是否親曆這場奇異而漫長的旅途,《網絡效應》都因其清晰明辨而令人信服。它講述瞭共同分享的知識經驗、陰差陽錯的誌趣相投以及潛移默化的造神運動,這些一同塑造瞭互聯網。

——Lisa Gitelman,紐約大學。

《網絡效應》對任何一個研究技術社會學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讀物。

——Choice

《網絡效應》為我們理解網絡技術中的勞動提供瞭豐富的知識。

——《國際傳播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ciation

即便(或說尤其)在麵對高科技時,我們也是浪漫主義者。斯特裏特如此寫道。針對技術與欲望間的相互關聯,斯特裏特提供瞭深刻而富有啓發性的分析,並揭示齣,那些對於互聯網的相互衝突的看法,與其說反映齣某項新技術取得瞭應有的勝利,不如說塑造瞭我們是誰、我們會成為誰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Peter Stallybrass,賓夕法尼亞大學

著者簡介

托馬斯•斯特裏特(Thomas Streeter),曾任美國佛濛特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現任加拿大韋仕敦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媒體、技術、法律及文化,先後編著有Selling the Air(1996),Mousepads, Shoe Leather, and Hope(2007)。

斯特裏特認為文化信念在形塑當代製度、財産、法規、技術的過程中,發揮獨立的作用。從20世紀的廣播網到21世紀的互聯網,對新技術係統的接納與使用,甚至係統本身的構成,不隻受到經濟等結構因素影響,同時亦受到文化趨勢與信念慣習的影響。因此,新技術本身可以被人的觀念改變。

斯特裏特近期的研究項目針對美國1980年至今的日常法律實踐中,由印刷文件歸檔轉為電子文件歸檔帶來的影響。

圖書目錄

中譯本序(吳靖)
緻謝
緒論
第一章 “自我驅動的愉悅”:計算機通信的文化來源
第二章 浪漫主義與計算機:計算機反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被忽視的網絡:20世紀80年代,微型計算機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第四章 網絡與社會想象
第五章 “連綫”時刻
第六章 開放源代碼、善於錶達的程序員和知識産權問題
結論:資本主義、激情與民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本文选自《[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托马斯·斯特里特著,王星、裴苒迪等译,吴靖、卢南峰校译。标题为编者所拟。 为什么本书讨论的浪漫主义行动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重现?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展示”的参与者,70年代泰德·尼尔森的粉丝读者,80...

評分

本文选自《[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托马斯·斯特里特著,王星、裴苒迪等译,吴靖、卢南峰校译。标题为编者所拟。 为什么本书讨论的浪漫主义行动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重现?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展示”的参与者,70年代泰德·尼尔森的粉丝读者,80...

評分

本文选自《[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托马斯·斯特里特著,王星、裴苒迪等译,吴靖、卢南峰校译。标题为编者所拟。 为什么本书讨论的浪漫主义行动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重现?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展示”的参与者,70年代泰德·尼尔森的粉丝读者,80...

評分

本文选自《[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托马斯·斯特里特著,王星、裴苒迪等译,吴靖、卢南峰校译。标题为编者所拟。 为什么本书讨论的浪漫主义行动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重现?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展示”的参与者,70年代泰德·尼尔森的粉丝读者,80...

評分

本文选自《[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托马斯·斯特里特著,王星、裴苒迪等译,吴靖、卢南峰校译。标题为编者所拟。 为什么本书讨论的浪漫主义行动在过去数十年里不断重现?196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展示”的参与者,70年代泰德·尼尔森的粉丝读者,80...

用戶評價

评分

追溯現代生活的感覺來源到60年代的反文化和8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興起,主要考察計算機如何作為一種亞文化在工程師群體中誕生,進而為互聯網和可視化計算機創造瞭條件。這個過程裏個人的浪漫主義構建瞭名為“自我驅動的愉悅”的情感結構,而個人浪漫主義與市場的結閤卻引嚮瞭新自由主義的重生。雖然閱讀過程不斷勾連伯林的《浪漫主義的根源》,但本書裏的浪漫主義更接近於一種曆史的偶然性,與實用個人主義相對。本書的兩個遺憾就是,一為論述中論還是少瞭些,不過思想史和媒介變化的梳理本身也非常值得一讀。第二個遺憾就在於英文版最後的notes 和index呢?

评分

“它告訴我們,人——而不是技術,也不是機構——在其生命過程中使用和創造瞭技術,並創造瞭民主希望和試驗的新條件。”

评分

得和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搭配起來讀。

评分

技術社會史,問題很富有想象力,有一些難讀

评分

“批判傳播學·譯叢”係列新書,介紹瞭互聯網從60年代興起,到90年代商業化的曆史過程,其中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等傳奇人物所體現的個人浪漫主義深刻塑造瞭人們對互聯網的印象。 對於瞭解互聯網曆史及特徵,本書是必讀書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