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曾瑞龙
出品人:启真馆
页数:211
译者:
出版时间:2020-1
价格:5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8199209
丛书系列:曾瑞龙作品
图书标签:
  • 宋史
  • 曾瑞龙
  • 武将
  • 历史
  • 家族史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收录目标
  • 北宋
  • 种氏
  • 将门
  • 历史
  • 家族
  • 军事
  • 社会
  • 仕途
  • 门阀
  • 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已故学者曾瑞龙的硕士论文。他推究北宋种氏三代建功西北的过程和原因。种氏本出于文臣家族,从种世衡筑青涧城,以文易武开始,历经种谔、种师道等三代在西北建功立业,成为北宋中后期显赫的武将世家。同时,作者也深入探讨了北宋武将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文武关系。

作者简介

曾瑞龙(1960—2003),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军事史,生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要著作有:《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等,及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 种放出山与宋初崇儒之政策/ 1
第二章 论宋人选将之难与种世衡的成名/ 17
第三章 种氏子弟之晋身/ 61
第四章 种氏子弟继起为将/ 85
结 论/ 111
参考书目/ 113
附录
附录一 种世衡反间计考异/ 127
附录二 北宋武臣换文资条例述要/ 147
附录三 种谔的四次战役/ 155
附录四 种谊洮州之战始末/ 185
附录五 种朴事迹拾补/ 197
附录六 种氏将门的其他份子与其他姓种的人/ 20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果真还是早年作品,力道尚还还是缺了些。倒是前三附录很有意思。

评分

曾氏总结中,宋代外敌强大不能不用武,又不信任武人,作为文资之家的种氏换文就武,遂成为累世为将的将门。文人武将化看似与重文轻武之风格格不入,实则是在这种风气下用文人知军事以制御武人的一种结果。史料搜寻能力太强了,不能不说一句佩服。

评分

北宋特殊的文武关系下诞生的新型将门,从文换武的角度来看文武之间,超越惯常视角。作为硕论实在精彩,但也可惜只能是硕论了。天妒英才,如之奈何。对辽的弭兵讨论和神宗西北战略,与其他两本书一脉相承。

评分

曾瑞龙先生的硕论,是种氏将门研究的奠基之作。曾氏认为,始于宋初的重文轻武风气导致种氏家族由文换武,在北宋对西北战事中立下汗马功劳。简而言之,文人武将化,正是重文轻武国策的结果。此书文献搜集堪称宏富,其后注重理论的特征也隐约可见。需要补充的是,宋初统治思想并非儒教独尊,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宋真宗以前并未彻底定型。以种氏为代表的北宋武将,佛道信仰远胜崇儒。譬如,种氏家族的崛起者种放,正是宋初高道陈抟的得意传人,他终身不娶明显违背儒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论,所著《太乙祠录》即道经,临终穿道袍下葬更是崇道标志,高足陈尧佐道号“知余子”,是宋真宗崇道运动的重要谋士。《长编》更是明确指出,种母即笃信辟谷炼气的道术。然而理学兴起以降,历史书写往往淡化儒教以外的色彩,以致后世种放的隐者形象胜过道徒身份。

评分

曾氏总结中,宋代外敌强大不能不用武,又不信任武人,作为文资之家的种氏换文就武,遂成为累世为将的将门。文人武将化看似与重文轻武之风格格不入,实则是在这种风气下用文人知军事以制御武人的一种结果。史料搜寻能力太强了,不能不说一句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