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歷史地理考辨(上)

秦漢歷史地理考辨(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齣版社
作者:周運中
出品人:
頁數:181
译者:
出版時間:2019-9
價格: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986485896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周運中
  • 秦漢史
  • 歷史地理
  • 考證
  • 秦漢
  • 地理
  • 曆史
  • 秦漢史
  • 曆史地理
  • 秦漢史
  • 考辨
  • 史學
  • 地理學
  • 古籍
  • 中國曆史
  • 學術研究
  • 曆史研究
  • 文獻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考證秦漢地理諸多問題,高闕在狼山,陰山北假中在今固陽。西河郡西北界在黃河之西,上郡西北界在今鄂托剋前旗。巨鹿之戰關鍵地點棘浦是今雞澤縣的雞丘,劉邦入漢中的褒中誤為蝕中,垓下在今靈璧縣南,湖陽即固陵,假密即高密,百二是一百二十的簡稱。古盱眙在今縣東北25裏,張楚是楚方言的大楚,海昏源自海氣昏,臨淮海賊源自古長江口北的長洲。犍為郡最早治所鄨縣在今桐梓,又西遷南廣、僰道。五尺道在今邛峽、漢源間,不在宜賓、昭通間。夜郎國在今黔西南,是越人建立。陸梁是越語的河榖平地,秦軍在嶺南最早是沿河榖推進。趙佗北侵服嶺是符靈岡,在今富川、江永交界。長沙馬王堆《地形圖》南嶺唯一缺口在此,未畫今江永縣西南的謝沐縣,因為此縣被趙佗占領。《駐軍圖》漢軍集中在今江華縣東,因為趙佗通過賀江北進,瀟賀道是重要通道。西漢蒼梧郡越過嶺北的是謝沐、馮乘縣,因為長期被南越占領。秦代象郡在今廣西,前人未發現《淮南子》說秦南界在桂林郡。漢初的南海國在今梅江流域,內遷到贛南。西漢滅閩越的齣發地梅嶺在今浦城西北,白沙在今資溪東北,武林在今鉛山南。東甌內遷到江西,閩越則北遷到很多地方。本書重新考證秦三十六郡,漢武帝設刺史部在元封元年而非五年。

著者簡介

周運中,男,1984年生於江蘇濱海縣。南京大學學士,復旦大學博士,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理事。曾任廈門大學助理教授、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著有《鄭和下西洋新考》(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3年)、《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廈門大學齣版社2015年)、《中國文明起源新考》(花木蘭文化齣版社2015年)、《正說颱灣古史》(廈門大學齣版社2016年)、《濱海史考》(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2016年)等,發錶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上冊
前言 1
西北篇
高闕、陰山北假中與西漢河套諸城考 11
西漢西河、北地、上郡西北邊界考 43
巨鹿之戰地理再考 57
劉邦入漢中的杜、蝕中道考 67
中原篇
劉邦的曆史文化地理背景分析 73
劉邦歌的是哪一場大風? 83
楚漢決戰之垓下在今靈璧縣考 89
從楚漢之際浙江王再評項羽自刎 107
高密為何稱假密? 113
釋秦得百二、齊得十二 117
盱眙古縣考兼論古縣方位考證法 121
漢代徐部諸縣位置新考 133
吳楚篇
北京大學藏秦簡中的楚地考 147
從方言看張楚即大楚 157
從古代文學中的湖海氣昏看海昏 161
居延漢簡新莽臨淮海賊考 165
漢代吳楚諸縣位置新考 177
下冊
西南篇
犍為郡三道三治轉移過程新考 185
秦代五尺道在今邛峽、漢源間新考 195
夜郎國在今黔西南考 207
漢代雲南地名新考 215
嶺南篇
陸梁地是越語的河榖平地 227
秦攻百越路綫與嶺南置郡考 239
趙佗北侵服嶺與馬王堆軍事地圖 259
秦漢嶺南縣城位置新考 269
秦代象郡在今廣西新證 283
漢代南海國位置考 299
西漢滅閩越路綫新考 315
西漢東甌、閩越內遷地域差異 329
綜閤篇
秦朝三十六郡再考 341
兩漢州製再考 381
後記 38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作者在前言強調,江蘇方言、文化、經濟基礎造就瞭乾嘉學派的頂峰揚州學派,南京大學曆史係有重視樸學的傳統,又因韓儒林等學者而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學是考據學的基石,清代學者一直使用多重證據法而非二重證據法,王國維不過是提醒當時學人重視新齣土材料,不料緻使現在很多人誤以為考據學就是二重證據法,其實考據學必須是結閤語言文字、版本目錄、文物考古及諸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多重證據法。當代中國史學的遺憾是北方很多學者重視上古史但不通考據學的入門之術古音,南方很多學者熟悉古音但不喜歡研究上古史,考據學需要貫通古今南北、貫通東西學科。

评分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作者在前言強調,江蘇方言、文化、經濟基礎造就瞭乾嘉學派的頂峰揚州學派,南京大學曆史係有重視樸學的傳統,又因韓儒林等學者而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學是考據學的基石,清代學者一直使用多重證據法而非二重證據法,王國維不過是提醒當時學人重視新齣土材料,不料緻使現在很多人誤以為考據學就是二重證據法,其實考據學必須是結閤語言文字、版本目錄、文物考古及諸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多重證據法。當代中國史學的遺憾是北方很多學者重視上古史但不通考據學的入門之術古音,南方很多學者熟悉古音但不喜歡研究上古史,考據學需要貫通古今南北、貫通東西學科。

评分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作者在前言強調,江蘇方言、文化、經濟基礎造就瞭乾嘉學派的頂峰揚州學派,南京大學曆史係有重視樸學的傳統,又因韓儒林等學者而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學是考據學的基石,清代學者一直使用多重證據法而非二重證據法,王國維不過是提醒當時學人重視新齣土材料,不料緻使現在很多人誤以為考據學就是二重證據法,其實考據學必須是結閤語言文字、版本目錄、文物考古及諸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多重證據法。當代中國史學的遺憾是北方很多學者重視上古史但不通考據學的入門之術古音,南方很多學者熟悉古音但不喜歡研究上古史,考據學需要貫通古今南北、貫通東西學科。

评分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作者在前言強調,江蘇方言、文化、經濟基礎造就瞭乾嘉學派的頂峰揚州學派,南京大學曆史係有重視樸學的傳統,又因韓儒林等學者而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學是考據學的基石,清代學者一直使用多重證據法而非二重證據法,王國維不過是提醒當時學人重視新齣土材料,不料緻使現在很多人誤以為考據學就是二重證據法,其實考據學必須是結閤語言文字、版本目錄、文物考古及諸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多重證據法。當代中國史學的遺憾是北方很多學者重視上古史但不通考據學的入門之術古音,南方很多學者熟悉古音但不喜歡研究上古史,考據學需要貫通古今南北、貫通東西學科。

评分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作者在前言強調,江蘇方言、文化、經濟基礎造就瞭乾嘉學派的頂峰揚州學派,南京大學曆史係有重視樸學的傳統,又因韓儒林等學者而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學是考據學的基石,清代學者一直使用多重證據法而非二重證據法,王國維不過是提醒當時學人重視新齣土材料,不料緻使現在很多人誤以為考據學就是二重證據法,其實考據學必須是結閤語言文字、版本目錄、文物考古及諸多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多重證據法。當代中國史學的遺憾是北方很多學者重視上古史但不通考據學的入門之術古音,南方很多學者熟悉古音但不喜歡研究上古史,考據學需要貫通古今南北、貫通東西學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