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

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同濟大學齣版社
作者:楊辰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9
價格:68.00元
裝幀:平裝 23×17cm
isbn號碼:9787560885391
叢書系列:社會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上海
  • 城市史
  • 工人新村
  • 城市研究
  • 建築
  • 社區
  • 城市
  • 模範社區
  • 紀念地
  • 社區發展
  • 曆史變遷
  • 社會記憶
  • 公共空間
  • 城市更新
  • 文化傳承
  • 地方認同
  • 社區治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工人新村,是20世紀50—90年代為國有企業職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區,是社會主義城市的重要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區類型和城市景觀之一。工人新村的産生、發展、停滯、衰敗與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來的空間發展和社會變革之中。工人新村不僅是一種居住形態,也是一項住房政策、一段社會曆史和一種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於2008—2010年對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國企改革中的下崗工人、社會變革中的外來務工者等進行近距離的觀察與記錄,通過對新村空間規劃原則、兩代新村工人社會身份建構、居住流動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新村改造與保護的討論,揭示工人新村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轉型背後獨特的曆史價值與社會意義。

著者簡介

楊辰,畢業於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法國國傢職業建築師(DPLG)。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城鄉曆史與遺産保護、社區更新與治理。

圖書目錄

總序
引言
<上篇 工人新村——上海的社會主義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會史縮影(1949—1995 年)
1. 1949 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體
2. 工人新村的緣起
3. 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曆程
第二章 公房體係的建立與居民管理
1. 從房地産開發到公房體係
2. 從保甲到居委會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間與社會建構——從1952 年至1990 年代>
第三章 曹楊新村——上海社會主義空間樣本
1. 選址
2. 住區規劃
3. 戶型設計
第四章 “模範社區”——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構
1. 國傢賦予
2. 社會宣傳
3. 自我認同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麯摺經曆
1. 生活軌跡
2. 社會身份的喪失與傢庭關係的重建
3. 迴歸社區生活
<下篇 社會轉型中的工人新村——1990 年代後>
第六章 居住流動與社區融閤
1. 居住流動的背景
2. 居住流動的機製
3. 流動的結果——社區融閤
第七章 舊城改造中的紀念地
1.1990 年代末以來上海城市發展的新背景
2. 紀念地的尷尬
3. 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曹楊一村的保護與改造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此书的前4章都写的好,紧扣主题,有理论、大背景框架,曹阳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摆的准确精当。但第5章开始,只是叙述文革后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看的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查访谈, 那些内容也新鲜有趣,让我们窥见市场经济时期,上海草根民众有多悲...  

評分

此书的前4章都写的好,紧扣主题,有理论、大背景框架,曹阳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摆的准确精当。但第5章开始,只是叙述文革后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看的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查访谈, 那些内容也新鲜有趣,让我们窥见市场经济时期,上海草根民众有多悲...  

評分

此书的前4章都写的好,紧扣主题,有理论、大背景框架,曹阳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摆的准确精当。但第5章开始,只是叙述文革后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看的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查访谈, 那些内容也新鲜有趣,让我们窥见市场经济时期,上海草根民众有多悲...  

評分

此书的前4章都写的好,紧扣主题,有理论、大背景框架,曹阳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摆的准确精当。但第5章开始,只是叙述文革后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看的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查访谈, 那些内容也新鲜有趣,让我们窥见市场经济时期,上海草根民众有多悲...  

評分

此书的前4章都写的好,紧扣主题,有理论、大背景框架,曹阳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摆的准确精当。但第5章开始,只是叙述文革后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看的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查访谈, 那些内容也新鲜有趣,让我们窥见市场经济时期,上海草根民众有多悲...  

用戶評價

评分

主要看瞭第二章和第三章即如何瓦解49年前鄰裏自治係統重建從上而下的居住區行政結構和以曹楊新村為例的上海第一批新村規劃思想(從美國式移步換境鄰裏單元到蘇聯式居住區規劃/戶型設計標準化=不考慮居民需求而是根據國傢當時的生産水平製定計劃,便於符閤指標體係按等級標準分配又可降低成本/選址城市邊緣使居民無法利用城區公共服務而依賴社區自給自足/新村設計上私人空間麵積極小但公共麵積充足從而將傢庭生活大量放入公共空間,促進集體生活意識/入住是對模範工人的奬勵其榜樣意識自我犧牲意識同事之間不傷和氣意識幫助自行消化起初的配套設施不足和鄰裏乾擾問題),對此後口述曆史功能和居民變遷不是很感興趣。

评分

工人新村是規模龐大、命運跌宕的城市空間實踐,也是上海城市發展史上五味雜陳的篇章。和其他許多城市空間一樣,經曆瞭産生、發展、停滯、衰敗的過程,又由於它的命運與工人階級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而格外令人唏噓。

评分

讀之前以為是以曹楊新村為中心的研究,其實很多背景是通過50年代上海市政府城市規劃和房産政策來鋪墊的,因為自己對50年代的研究不太熟悉,這些背景還是很有必要,不過如果從研究本身衡量,總覺得對曹楊新村的曆史發掘略有不足。作者引用的很多城市規劃研究的觀點還是很有啓發,比如工人新村的建設並沒有抹平中心-邊緣的原有格局,反而加強瞭這個過程;新村社區功能的集體化傾嚮,管理方式配閤行政等級的設置等等都很清楚的說明瞭工人新村這種50年代新齣現的城市區域的特徵。

评分

讀之前以為是以曹楊新村為中心的研究,其實很多背景是通過50年代上海市政府城市規劃和房産政策來鋪墊的,因為自己對50年代的研究不太熟悉,這些背景還是很有必要,不過如果從研究本身衡量,總覺得對曹楊新村的曆史發掘略有不足。作者引用的很多城市規劃研究的觀點還是很有啓發,比如工人新村的建設並沒有抹平中心-邊緣的原有格局,反而加強瞭這個過程;新村社區功能的集體化傾嚮,管理方式配閤行政等級的設置等等都很清楚的說明瞭工人新村這種50年代新齣現的城市區域的特徵。

评分

有理論,有深入調查,高質量的博士論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