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辰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
价格:68.00元
装帧:平装 23×17cm
isbn号码:9787560885391
丛书系列: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上海
  • 城市史
  • 工人新村
  • 城市研究
  • 建筑
  • 社区
  • 城市
  • 模范社区
  • 纪念地
  • 社区发展
  • 历史变迁
  • 社会记忆
  • 公共空间
  • 城市更新
  • 文化传承
  • 地方认同
  • 社区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90年代为国有企业职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区,是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区类型和城市景观之一。工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杨辰,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法国国家职业建筑师(DPLG)。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社区更新与治理。

目录信息

总序
引言
<上篇 工人新村——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 年)
1. 1949 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2. 工人新村的缘起
3. 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第二章 公房体系的建立与居民管理
1. 从房地产开发到公房体系
2. 从保甲到居委会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间与社会建构——从1952 年至1990 年代>
第三章 曹杨新村——上海社会主义空间样本
1. 选址
2. 住区规划
3. 户型设计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1. 国家赋予
2. 社会宣传
3. 自我认同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曲折经历
1. 生活轨迹
2. 社会身份的丧失与家庭关系的重建
3. 回归社区生活
<下篇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新村——1990 年代后>
第六章 居住流动与社区融合
1. 居住流动的背景
2. 居住流动的机制
3. 流动的结果——社区融合
第七章 旧城改造中的纪念地
1.1990 年代末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2. 纪念地的尴尬
3.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曹杨一村的保护与改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近十多年来,循着建筑的线索探寻上海的过往,渐已成为一种潮流。花园洋房、公寓住宅、石库门里弄……从都市文化研究者到城市历史爱好者,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挖掘着这些建筑、社区背后的故事,一时间,上述种种仿佛成为上海城市过往的全部。 然而真实的历史终究并非如此。比如工人...

评分

近十多年来,循着建筑的线索探寻上海的过往,渐已成为一种潮流。花园洋房、公寓住宅、石库门里弄……从都市文化研究者到城市历史爱好者,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挖掘着这些建筑、社区背后的故事,一时间,上述种种仿佛成为上海城市过往的全部。 然而真实的历史终究并非如此。比如工人...

评分

近十多年来,循着建筑的线索探寻上海的过往,渐已成为一种潮流。花园洋房、公寓住宅、石库门里弄……从都市文化研究者到城市历史爱好者,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挖掘着这些建筑、社区背后的故事,一时间,上述种种仿佛成为上海城市过往的全部。 然而真实的历史终究并非如此。比如工人...

评分

近十多年来,循着建筑的线索探寻上海的过往,渐已成为一种潮流。花园洋房、公寓住宅、石库门里弄……从都市文化研究者到城市历史爱好者,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挖掘着这些建筑、社区背后的故事,一时间,上述种种仿佛成为上海城市过往的全部。 然而真实的历史终究并非如此。比如工人...

评分

此书的前4章都写的好,紧扣主题,有理论、大背景框架,曹阳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摆的准确精当。但第5章开始,只是叙述文革后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看的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调查访谈, 那些内容也新鲜有趣,让我们窥见市场经济时期,上海草根民众有多悲...  

用户评价

评分

#“新村工人”是如何形成的,“新村二代”下乡返城又下岗,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心理落差。单位制对于工人新村:单位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组织,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还关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车间岗位技术职称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甚至休闲娱乐……单位与新村有些相同的空间结构,封闭,自给自足以及以培养集体生活为目标的公共服务设施。

评分

说实话有些无法想象工人新村的未来

评分

一本颇有意义的社区研究作品,以结构功能主义和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为主要理论资源,兼用了统计分析、个人生活史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变迁史展开细致研究。这样一部作品的问世,对过往佳作集中于近代史阶段,而当代研究有份量的作品相对较少的上海研究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开拓;对唤起学界和其他各界关注工人群体的历史贡献和当下生存状态,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评分

主要看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即如何瓦解49年前邻里自治系统重建从上而下的居住区行政结构和以曹杨新村为例的上海第一批新村规划思想(从美国式移步换境邻里单元到苏联式居住区规划/户型设计标准化=不考虑居民需求而是根据国家当时的生产水平制定计划,便于符合指标体系按等级标准分配又可降低成本/选址城市边缘使居民无法利用城区公共服务而依赖社区自给自足/新村设计上私人空间面积极小但公共面积充足从而将家庭生活大量放入公共空间,促进集体生活意识/入住是对模范工人的奖励其榜样意识自我牺牲意识同事之间不伤和气意识帮助自行消化起初的配套设施不足和邻里干扰问题),对此后口述历史功能和居民变迁不是很感兴趣。

评分

有理论,有深入调查,高质量的博士论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