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超越

存在與超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孫周興
出品人:
頁數:178
译者:
出版時間:2019-10
價格:45.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0178488
叢書系列:未來哲學叢書
圖書標籤:
  • 孫周興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哲學-中國學者
  • 哲學
  • S孫周興
  • Heidegger,Martin
  • =B
  • *******h059*******
  • 存在
  • 超越
  • 哲學
  • 本體論
  • 自由
  • 選擇
  • 意義
  • 人性
  • 意識
  • 存在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作者專論哲學翻譯的8篇文章。作者從自身的翻譯實踐經驗談起,將以對“存在”(Sein)和“超越”(Transzendenz)之翻譯為代錶的西哲漢譯問題置於中西哲學、文化相互溝通的語境中予以充分探討。

全書按主題分為兩編,各四篇文章。第一編“海德格爾著作之漢譯”,在海德格爾著作的漢譯過程中,作者有感於學術術語翻譯上的各執一詞,澄清瞭幾個關鍵術語的含義,並對如何做好學術翻譯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第二編“西哲漢譯和漢語哲學”,作者基於自己的翻譯實踐經驗,基於對漢語言的特性分析,對“漢語哲學是否可能”的問題展開討論,認為弱論證-弱推論的漢語哲學的“時機”或許已經到來。

本書是齣版於2013年的《存在與超越——海德格爾與西哲漢譯問題》一書的增補版,新增的兩篇均是作者近年來對“漢語哲學”問題的思考。

著者簡介

孫周興,1963年生,紹興會稽人。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地質學係,獲理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學教授;1999-2001年在德國從事洪堡基金課題研究;2002年起任同濟大學教授;現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同濟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哲學、藝術哲學、技術哲學等。主要著作有《語言存在論》《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後哲學的哲學問題》《存在與超越》《以創造抵禦平庸》《未來哲學序麯》《一隻革命的手》等。主編有:“尼采著作全集”(14捲)“海德格爾文集”(40捲)“歐洲文化叢書”“未來藝術叢書”“未來哲學叢書”等。主要譯作有:《海德格爾選集》《尼采三書》《在通嚮語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標》《尼采》《哲學論稿》《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意誌》等。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編 海德格爾著作之漢譯
一 學術翻譯的幾個原則
——以海德格爾著作之漢譯為例證
二 基礎存在學的先驗哲學性質
——從《存在與時間》的一處譯文談起
三 海德格爾《哲學論稿》的關節和脈絡
四 海德格爾《哲學論稿》幾組重要譯名的討論
附錄一:《哲學論稿》德—英—中譯名對照錶
附錄二:失敗的西哲漢譯?
——在《哲學論稿》研討會上的發言

第二編 西哲漢譯與漢語哲學
一 翻譯的限度與譯者的責任
——由安樂哲的漢英翻譯經驗引發的若乾思考
二 存在與超越
——西哲漢譯的睏境及其語言哲學意蘊
三 我們可以通過漢語做何種哲學?
四 漢語哲學的時與勢
——再論漢語關聯性思維及其效應
參考文獻
再版後記
試讀章節:(可選項)
在《形而上學導論》一書第三章中,海德格爾有一段話例述瞭係動詞sein的不同用法,諸如“上帝在”;“地球在”;“大廳中在演講”;“這個杯子是銀做的”;“農夫在種地”;“這本書是我的”;“敵人在退卻”;“狗在花園裏”;“群峰在入靜”等等[ 參見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熊偉、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9頁(此處引文有省略)。]——這是現有中文譯本的譯法,譯者熊偉先生對各句子中齣現的係動詞sein的現在時直陳式單數第三人稱形式“ist”未作統一處理,而是分彆把它們譯成“(存)在”與“是”,應該說,這是閤乎原義的譯法(因為係動詞sein本來就有錶存在和錶判斷的雙重用法),也是照顧到漢語語感的譯法。然而,“是派”代錶人物之一王路卻堅持要把這些句子中齣現的係動詞sein毫無區彆地統一譯為漢語係詞“是”,於是,上麵的句子就成瞭:“上帝是”;“地球是”;“大廳中是在演講”;“這個杯子是銀做的”;“農夫是在種地”;“這本書是我的”;“敵人是在退卻”;“狗是在花園裏”;“群峰是/一派寂靜”。[ 王路:《“在”、“存在”與“是”——紀念熊偉先生誕辰100周年》,第十六屆中國現象學年會論文集《存在、現象與理性》,北京大學哲學係,2011年10月,第68頁。同樣內容也見王路:《讀不懂的西方哲學》,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年,第199頁。]
這委實是一項頗為有趣的譯文試驗;而在我看來,也正是這種改譯暴露瞭“是”派的主要問題和睏難。且不說王路所建議的譯文“上帝是”(德語原文為Gott ist)和“地球是”(德語原文為Die Erde ist)完全沒有傳達齣原文句子中應有的“存在”之義,像“狗是在花園裏”——德語原文為Der Hund ist im Garten——這樣的譯文,我認為就不是正常的翻譯,甚至完全可以說是一個錯誤的翻譯,因為在日常的(正常的)語境裏,我們總是會問“狗在哪兒?”——答曰“狗在花園裏”,而不至於問“狗是在哪兒?”——答曰“狗是在花園裏呀”。隻有在異常的、需要特彆加以強調的情境下,比方說,當“狗在花園裏”這個陳述句的真實被置疑而受到進一步追問時,我們纔會說“狗是在花園裏呀!”不過,在後一種情況下,句子中的“是”與其說是一個係詞,還不如說是一個副詞瞭。[ 王力早就指齣過,“是”字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係詞,比如,當謂語不是名詞性質的時間,謂語前的“是”就不是係詞,如“他實在是很愛你”。參見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81頁。]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