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計劃要寫的這一套書有五本,先後是《無路可逃》(1966-1976)、《淩汛》(1978-1979)、《激流中》(1979-1989)、《擱淺》(1989-1994)、《漩渦》(1995-2015)。五本書連起來是我五十年精神的曆史。我已經提前把第二本《淩汛》寫齣來齣版瞭。現在寫《淩汛》前的十年《無路可逃》。這本書很重要,沒有這冰封般無路可逃的絕境,就沒有後來排山倒海的淩汛。
好瞭,曆史在我身上開始瞭。
馮驥纔,浙江寜波人,1942年生於天津,中國當代作傢、畫傢和文化學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齣版各種作品集二百餘種。代錶作《啊!》《雕花煙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韓、越等十餘種文字,在海外齣版各種譯本四十餘種。
最近这段日子坚持阅读,前前后后读了冯骥才先生的《无路可逃》和《一个人的一百年》,还有金宇澄先生的《繁花》。在阅读这三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反思与查阅资料,对我们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我觉得个人属于这三本书的隐含的读者,书中作者...
評分那场浩劫改变了太多人太多人,改变了加害者,也改变了受害者。父亲2000年去世,到现在20年了,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为什么父亲去世后,身边的亲人突然“不亲了”?为什么亲人们说话这么尖酸刻薄,侮辱加讽刺?他们的答案是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说出身不好,生活也困难...
評分冯骥才口述史第一本,是从不可说开始的。冯骥才是 42 年出生的,比起陈凯歌的 52 年出生,在不可说的几年里恰好是对立面。所以看《少年凯歌》时痛哭流涕,看《无路可逃》却是战战兢兢。他的文字不如陈凯歌那样富有文学性,可能是口述的缘故。 他说“可靠性和抗压性成正比”。在...
評分春节期间在飞机上读了冯骥才口述史的第一本,《无路可逃:1966—1976》,深深感到了一种被扭曲的绝望。相似的故事已经被讲了三十多年了,并不新鲜,甚至有些老套,现在流行的是翻案了。但是,当你从当下的空气中,只需细细捕捉,就闻到相似的味道时,你可以肯定,那些本质的东...
評分春节期间在飞机上读了冯骥才口述史的第一本,《无路可逃:1966—1976》,深深感到了一种被扭曲的绝望。相似的故事已经被讲了三十多年了,并不新鲜,甚至有些老套,现在流行的是翻案了。但是,当你从当下的空气中,只需细细捕捉,就闻到相似的味道时,你可以肯定,那些本质的东...
2019讀書之③⑥:馮先生纔氣略有不足,最少不是纔華橫溢那種,也沒有他寫【俗世奇人】那麼自在,但是良心與真誠非常棒!何況這是寫自傳,純粹的沒有技巧,我手寫我心,可以看到一個作傢的內心深處——也可以多一個角度看文革。挺好。
评分沒有新鮮事,每個畫麵都在曆史的縫隙裏被想象過無數次。不要忘記。
评分從《一百個人的十年》到《淩汛》再到《無路可逃》,短短幾年過去,我對這匪夷所思的時代瘋狂已不再抱著尚覺疏遠的態度。就像“原來《1984》和《美麗新世界》並非是隻能選擇一個的,事實上,兩者竟然是一起牽著手引領我們走嚮未來的”一樣,在今天我們仍舊對狂熱的舉報和藉調式寫作以及自我審查的紅綫無路可逃。新聞實驗室被封後,方可成在郵件裏講“隨隨便便就能扣帽子、編造個罪名就能將人打倒的年代,並未真正離去。”這樣的例子,我們又見得少嗎。
评分“你說,將來我們這代人死瞭,後代人能知道我們現在的處境嗎?我們的痛苦、絕望、無奈,我們心裏真實的想法,他們會從哪裏知道呢?”——文學油然而生。看得一身冷汗,既震驚又感慨。想起羅新老師說的,永遠要相信人,相信無論在多糟糕的處境中,人總能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救贖的辦法。想哭。
评分2019讀書之③⑥:馮先生纔氣略有不足,最少不是纔華橫溢那種,也沒有他寫【俗世奇人】那麼自在,但是良心與真誠非常棒!何況這是寫自傳,純粹的沒有技巧,我手寫我心,可以看到一個作傢的內心深處——也可以多一個角度看文革。挺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