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迴想錄》是一本傷逝之作,一九六二年書寫到第四捲「北大感舊錄」,知堂老人說,「今天聽說鬍適之於二月二十四日在臺灣去世瞭,這樣便成為我的感舊錄裏的材料,因為這感舊錄中是照例不收生存的人的。」《迴想錄》七○年五月香港三育初版,至今已歷半個世紀,箇中齣版的艱辛麯摺,請參見本書附錄曹景行文。近十幾年來,曾有多傢齣版社相繼重印《迴想錄》,然因為種種條件的限製,一直未能達到知堂後人所說的「接近著者的本意」。
牛津版以著者手稿為藍本,綜閤校勘各個版本,訂正瞭自半個世紀前齣版以來因襲的上韆餘處排校錯誤。我們希望這個版本足以告慰逝去的著者和他的友人──曹聚仁、羅孚等先生。
周作人是現代中國散文大傢,鬍適晚年一再說:「到現在值得一看的,隻有周作人的東西瞭。」
本書收有重要知堂老人相片、手劄、墨蹟。
周作人(一八八五─一九六七),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傢、翻譯傢,新文化運動代錶人物之一。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等。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係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係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上次发愿读一读周作人,每晚多多少少看些,到今天,竟将《知堂回想录》上下集看完了。早就说过我这人缺乏大局观,要写全书的观感当然不行,可是一字字一行行读来,隐约的一个“寂”字浮现,挥之不去,说又说不明白。若知堂老人于地下得知有我在说他的一生无非寂寞、静寂乃至圆...
評分正在读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看到400多页。还有200多页,实在是慢的很,说说这书吧。 还是熟悉的苦雨斋主的风格,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被称为“平淡冲和”。这里挑印象深的几处随意聊几句, 有趣的观点是他说严复用文言译《天演论》的文风是想把赫胥黎包装成先秦诸子,而林纡...
評分在我印象中,第一次对周作人的了解始于舒芜的一本书——《我思,谁在?》,里面有很多关于周作人的文章。那是一次偶然在学校图书馆书架间胡乱翻看时看到的,当做文坛八卦来读,还借了回去。具体内容现在已经忘记,只是有几个标签仍然记得,分别是鲁迅的弟弟、文坛领袖和“汉奸...
評分一粒纽扣挡子弹 周作人终成汉奸 柳已青 谈《知堂回想录》,不能避开版本。如今内地所见版本,依据的底本是香港三育初版本、再版本。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周作人回忆录》,这是钟叔河独具眼光编辑出版的,开一时出版风气之先,为读书人津津乐道。这个版本如...
評分这是周作人作品集中体量最大的一部,近四十万字,分作四卷。周作人生前自编文集,字数多在十万字以下的,篇幅如此长的作品极其少见。周作人完成《知堂回想录》的时间是1961年,最后一篇后记标注时间是1966年1月3日。几个月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遭红卫兵批斗,第二年病逝...
用時三周多點時間,閱讀700多頁。好久沒有潛心讀長篇瞭,本是第一部。
评分三八年到四五年的迴憶怎麼缺失瞭呢,大部分是一些交往人物的迴憶。
评分知堂的文字最能舉重若輕,好處和缺點似乎都可以從這裏體會。我總覺得他對很多人和事的態度要麼很在乎,要麼很不在乎,但都寫得像很不在乎。
评分知堂的文字最能舉重若輕,好處和缺點似乎都可以從這裏體會。我總覺得他對很多人和事的態度要麼很在乎,要麼很不在乎,但都寫得像很不在乎。
评分知堂的文字最能舉重若輕,好處和缺點似乎都可以從這裏體會。我總覺得他對很多人和事的態度要麼很在乎,要麼很不在乎,但都寫得像很不在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