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9•11”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它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引自2003年版序言
爱德华•W. 萨义德(Edward W. 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20世纪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开端:意图与方法》《世界•文本•批评家》等。萨义德还是著名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是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萨义德,美籍巴勒斯坦人。早年在耶路撒冷和开罗的法文和英文学校接受教育,1954年赴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他通晓九种语言,虽接受西式教育,却念念不忘东方文明,他还是巴解组织的盟友。 萨义德身有阿拉伯血统,却为基督教徙;身为巴勒斯坦人,却...
评分 评分恐惧下的学科——萨义德《东方学》读书笔记 “……现代东方学自身已经带有欧洲对伊斯兰巨大恐惧之印记……”——《东方学》P324 用了几乎半年,拉锯战般地,才将洋洋洒洒的厚度达到400页的《东方学》读了大半。恨是不敢下笔,因为甚至作者的很多论点都没有了解透彻,便胆大妄为...
评分Where should we go after the last frontiers? Where should the birds fly after the last sky? 最后的边界之后,我们该往何处去? 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该向哪里飞? 这学期传播学最后的任务是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介绍一位批判传播学大师的理论。我选的是爱德华 萨伊德...
评分知识运用和身份选择——是个问题。
评分看完这本书之后愈发对学术和传媒小心和警惕了,回想自己以前看过的热门小说和电影,许多都是后殖民的工具和产物。
评分萨义德真是我的学术白月光
评分后殖民主义的开山代表作之一。最怀疑的就是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身份究竟由谁来定义?从东方学到东方主义,从认识东方到政治控制到意识形态与文化帝国主义,萨义德揭示了权力话语一部部转换的过程。诚然民族身份主体性由它自己来确定,不过尽管萨义德承认内外两层都可以定义民族身份的可能,但以第三世界的处境,以他的实际立场而言,脱离殖民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沦为政治正确。
评分discourse analysis-post-colonialism-historicizing-cultural studies 越来越体会到当代学术研究与历史研究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了“知识考古学”。作者确实有一个strong case,很有力的展现出东方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之间的亲合力,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对于整个文化研究都很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