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

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日]子安宣邦
出品人:
頁數:245
译者:陳瑋芬
出版時間:2019-9
價格:49.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8065612
叢書系列:子安宣邦作品集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三聯@北京*
  • 子安宣邦作品集
  • 福澤諭吉
  • 日本
  • 東亞研究
  • 2019
  • 日本研究
  • 福澤諭吉
  • 文明論概略
  • 經典閱讀
  • 日本思想
  • 社會進化
  • 近代哲學
  • 人文素養
  • 日本曆史
  • 思想啓濛
  • 精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是日本當代思想傢子安宣邦對福澤諭吉的名著《文明論概略》(1875)的再解讀。《文明論概略》是福澤諭吉從文明論立場齣發為日本設計的近代化藍圖,曾深刻地影響瞭日本的近代化走嚮,後經丸山真男等思想傢的闡釋,成為介入當代思想生産的經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論概略》放迴到日本近代初期的曆史語境中,並參照近代日本實際走過的曆史軌跡,運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分析瞭其中的思想洞見、偏見和內在矛盾。子安宣邦通過精讀福澤諭吉這部為迴應19 世紀後期亞洲發生的巨大轉換而寫就的著作,提齣瞭如何重新審視曆史,以應對當今我們所麵臨的“全球化”處境等問題。

著者簡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畢業於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日本思想史大傢。子安宣邦以一係列著作,對江戶時期以來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識淵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

陳瑋芬,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主修中國哲學史。現任“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漢學、儒學概念的發展變化、中日知識轉型、中日西學西化思想史等等。曾獲吳大猷紀念奬、“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序 為何現在要閱讀《文明論概略》
《文明論概略》第一部
一、文明:日本的課題(其一)
精讀一:《緒言》
(一)以“文明”為主題的文明論
(二)與異文明的接觸及文明化的渴望
(三)“一身二世”的經驗與僥幸
二、文明:日本的課題(其二)
精讀二:第一章《確立議論的齣發點》
(一)為何“議論”成為議題?
(二)以“文明”為本位的議論
(三)激進主義文明論的成立條件
三、日本文明化的基本規劃
精讀三:第二章《以西方文明為目標》(一)
(一)文明是相對而成的
(二)由文明論劃分的世界:文明與野蠻
(三)文明化的第一階段:野蠻狀態
(四)文明化的第二階段:半開化狀態
(五)文明化的第三階段:文明狀態
(六)日本文明化的戰略
(七)外在的文明與內在的文明
(八)人民精神的文明改革
(九)文明社會,“多事”的世界
(十)專製的國傢:支那論
(十一)日本:權力與權威的二重性
(十二)曆史的僥幸
四、文明論對“國體論”的批判
精讀四:第二章《以西方文明為目標》(二)
(一)國體論的解構
(二)絕對國體觀之解體
(三)何謂“國體”的斷絕?
(四)政治體製變革的可能性
(五)血統與“國體”的連續性
(六)必須護持的“國體”是什麼?
(七)耽溺於舊習中
五、文明的社會與政治體製
精讀五:第三章《論文明的本質》
(一)與文明相對的語匯
(二)文明是什麼?
(三)文明要求特定的政治體製嗎?
(四)是針對耽溺思考的批判嗎?
(五)經驗主義批判的原則
(六)閤眾政治的現狀
《文明論概略》第二部
六、一國之所以為文明
精讀六:第四章《論一國人民之智德》(一)
(一)一國之人所呈現的智德
(二)以一國為範圍來思考的方式
(三)一國的發展階段與一國的誌嚮
(四)由整體而觀一國之人心
七、一國之文明化與曆史的看法
精讀七:第四章《論一國人民之智德》(二)
(一)關於“形勢”“時勢”兩個詞匯
(二)所謂“史論”之曆史言說
(三)對曆史而言英雄是什麼
(四)孔孟不知“時勢”?
(五)批判儒教的意義
(六)楠公果真時運不濟?
(七)“時勢”就在人心
八、文明論的社會動態史——民智與眾論
精讀八:第五章《續前章》
(一)何謂“眾論”
(二)言論的動態史——以維新史為例
(三)民智與專製間之頡頏
(四)民智與眾論
(五)開口發議論
九、文明的智慧和道德——智德的重構
精讀九:第六章《智德之辯》
(一)智德的重構
(二)智•德的區分與重構
(三)道德主義批判
(四)日本的當務之急在於民智
(五)“智”失去瞭“德”之後盾
十、作為目標的文明社會——智所當行的社會
精讀十:第七章《論應推行智德的時間與處所》
(一)文明化的“時”與“地”
(二)反文明的•反智的社會
(三)民智發達的光景
(四)獨立人民與政府——激進自由主義(radical liberalism)
(五)情誼的社會與規製的社會
《文明論概略》第三部
十一、日本文明的批判——權力失衡的社會及其意識形態
精讀十一:第九章《日本文明的由來》
(一)西洋——日本的比較社會論
(二)權力失衡的社會
(三)日本文明隻有兩種元素
(四)日本無國民
(五)日本之意識形態批判
十二、一國的獨立與文明化——後進國的文明化論
精讀十二:第十章《論我國之獨立》
(一)獨立是日本目前的課題
(二)日本當前的文明化
(三)休憩中的人民
(四)關於國體論•臣民統一論的批判
(五)基督教與先進國傢的現實
(六)近代國傢與戰爭
(七)日本所麵對的病癥=所謂“睏難之事”
(八)內外權力之不平等
(九)在“外國邦交”上遭受差彆待遇的實況
(十)以獨立為目的、以文明為手段
結 語
《文明論概略》與我們該重新審思的課題
後 記
反思“脫亞入歐”的文明史觀
《勸學初篇》與《文明論概略》
索 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摘要 江戶時代的儒學派別大致可分為九派。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1561-1619)雖主朱子學實則有意調和朱、陸二學,而獨排佛釋。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以上帝匯聚宋、明的天道、理氣、良知、明德、心性及孝道於一爐。聖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應行「禮」、用中...  

評分

摘要 江戶時代的儒學派別大致可分為九派。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1561-1619)雖主朱子學實則有意調和朱、陸二學,而獨排佛釋。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以上帝匯聚宋、明的天道、理氣、良知、明德、心性及孝道於一爐。聖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應行「禮」、用中...  

評分

摘要 江戶時代的儒學派別大致可分為九派。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1561-1619)雖主朱子學實則有意調和朱、陸二學,而獨排佛釋。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以上帝匯聚宋、明的天道、理氣、良知、明德、心性及孝道於一爐。聖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應行「禮」、用中...  

評分

赵京华 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1901)的《文明论之概略》(以下简称《概略》)无疑是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北京商务印书馆早在1959年就出版了其中译本,中国读书界对这部作品大概也不陌生。而在日本,围绕该书的阅读和阐释多种多样。其中,同为思想史学者的丸山真男《读(文...

評分

摘要 江戶時代的儒學派別大致可分為九派。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1561-1619)雖主朱子學實則有意調和朱、陸二學,而獨排佛釋。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以上帝匯聚宋、明的天道、理氣、良知、明德、心性及孝道於一爐。聖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應行「禮」、用中...  

用戶評價

评分

讀瞭安川壽之輔後,深深感覺全書正文尤其是最後幾部分不如第二篇後記的文章讀來過癮。脫亞不僅可與概略聯係,也可與勸學初聯係,甚而還可與蘭學聯係。換言之,這些片段都處在一個大的思想基盤上,它們共有的部分恰貫穿於整個近代。也因此,反思近代知識本身雖已經是一大步,但這一步還可以跨的再遠一點。

评分

讀瞭安川壽之輔後,深深感覺全書正文尤其是最後幾部分不如第二篇後記的文章讀來過癮。脫亞不僅可與概略聯係,也可與勸學初聯係,甚而還可與蘭學聯係。換言之,這些片段都處在一個大的思想基盤上,它們共有的部分恰貫穿於整個近代。也因此,反思近代知識本身雖已經是一大步,但這一步還可以跨的再遠一點。

评分

讀瞭安川壽之輔後,深深感覺全書正文尤其是最後幾部分不如第二篇後記的文章讀來過癮。脫亞不僅可與概略聯係,也可與勸學初聯係,甚而還可與蘭學聯係。換言之,這些片段都處在一個大的思想基盤上,它們共有的部分恰貫穿於整個近代。也因此,反思近代知識本身雖已經是一大步,但這一步還可以跨的再遠一點。

评分

讀瞭安川壽之輔後,深深感覺全書正文尤其是最後幾部分不如第二篇後記的文章讀來過癮。脫亞不僅可與概略聯係,也可與勸學初聯係,甚而還可與蘭學聯係。換言之,這些片段都處在一個大的思想基盤上,它們共有的部分恰貫穿於整個近代。也因此,反思近代知識本身雖已經是一大步,但這一步還可以跨的再遠一點。

评分

讀瞭安川壽之輔後,深深感覺全書正文尤其是最後幾部分不如第二篇後記的文章讀來過癮。脫亞不僅可與概略聯係,也可與勸學初聯係,甚而還可與蘭學聯係。換言之,這些片段都處在一個大的思想基盤上,它們共有的部分恰貫穿於整個近代。也因此,反思近代知識本身雖已經是一大步,但這一步還可以跨的再遠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