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浊: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现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知名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关注经济的文化与道德维度。1985年因《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而获得美国社会学界的至高荣誉C.Wright Mill奖。
代表作:《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的发展》、《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金钱的社会意义》、《亲密关系中的买卖》。
在儿童已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很难理解蒙田提及他早逝的孩子时说:“我有两三个孩子在婴儿时期就死了,不无遗憾,但没有过分的悲痛。”也不能想象菲利普.阿里耶斯所述:“劳动即玩耍……中世纪没有儿童。” 本书演绎了儿童生命神圣化的过程;解析了衡量儿童...
评分美国经济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的著作《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追踪1870~1930年间美国经济上“无用”但情感上“无价”的儿童的社会建构过程。该书发端于对儿童人寿保险市场的研究,因其广博且深刻的洞见,穿透...
评分本书主旨是是从儿童相关的经济行为(童工,死亡赔偿,儿童交易与收养)间接反映19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对儿童社会经济价值认识的变迁。角度新颖,而且以个例为切入点,引出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为什么童工会从合理变得不合理?交通事故中死亡儿童的家长应该得...
: C913.5/3123
评分深圳图书馆借书(刚好自助机器上看到) 学习到最重要的观点:平等/构建小孩归属感!其中,平等的概念,很像魏晋南北朝(我朋友特别关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胡汉融和带来的“中华”的重建。不同的民族之间一旦结成了平等关系,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国力就会增强,文化就会提高。 衡量孩子价值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变化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孩子的劳动力价值降低; 二是孩子的情感价值提升。 其中,独立的文化因素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纽带 整书主要介绍美国的各行业社会发展观点里程: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孩子的价值因此更多地体现为情感上能够给父母带来的满足,但是由于这种满足的所费不菲,异常地不符合如今大行其道的价格逻辑。
评分1.问题好,研究路径好。2.重描述,缺归因。3.论据翔实,但是女学者的文章总是有点啰嗦。
评分今天读还是很应景的。总之养不起娃都是社会的错,还是别养了。
评分: C913.5/312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