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作者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写作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论文11篇。
汪晖(1959年-),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被誉为新左派领袖。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师从唐弢先生,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清华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柏林高等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2004,2008再版),英文著作《中国的新秩序》(哈佛,2003)、韩文著作《为了新的亚洲》(汉城,2003)、《死火重温》(2000)、《汪晖自选集》(1998)、《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编有《文化与公共性》、《发展的幻象》等。多种著作、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鲁迅的部分意思不大。核心是第一部分的两组大文章,从五四出发,一方面通过反思破除五四的神话,另一面通过对传统的挖掘提供新的思想资源,方法是福柯的路子,但似乎此时的汪晖还不太考虑概念背后的社会权力问题,就思想谈思想是很容易被质疑的。去魅的部分清楚,也基本刻画了三条不同的思想路线,差不多也就是后来的自由派、文化保守主义(当然也包含后来无甚发展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新左。解科学的一组理论水平极高,自然、道德和政治三者如何摆放是重要的话题。汪晖是有本体论的企图心的,非常辛苦的在对理性的反思中试图重建总体性,情怀很大,处理方式还可以讨论,文末和沟口的对谈就可以看到两位不同理论家之间对于社会本体论的构造差异,当然这也根植于中日不同的社会语境。只是赞叹之余,也不免怀疑,这样的思想史研究真的是最适合当下的吗?
评分漂亮的思想史研究,很好地展现了五四思想的复杂性质。“历史的同一性”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原本呈现悖论状态的西方现代性作为共时性结构传入中国之后,只是凭借其与作为整体的“传统”的(想象)的叛逆关系,获得了内在的自我同一定位和整体性想象。五四阵营的瓦解固然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但同样必须到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紧张与矛盾中去寻求解释。《预言与危机》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80年代思想文化命运的一次历史预言。而《“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则反映出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解无可避免要受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制约,理论话语的流变远非简单地被动接受。对鲁迅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丰富的精神侧面。30年前就有如此功力,实在令人佩服。
评分我院资料室的镇室之宝
评分感谢!
评分漂亮的思想史研究,很好地展现了五四思想的复杂性质。“历史的同一性”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原本呈现悖论状态的西方现代性作为共时性结构传入中国之后,只是凭借其与作为整体的“传统”的(想象)的叛逆关系,获得了内在的自我同一定位和整体性想象。五四阵营的瓦解固然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但同样必须到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紧张与矛盾中去寻求解释。《预言与危机》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80年代思想文化命运的一次历史预言。而《“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则反映出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解无可避免要受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制约,理论话语的流变远非简单地被动接受。对鲁迅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丰富的精神侧面。30年前就有如此功力,实在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