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与《大公报》

张季鸾与《大公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王润泽
出品人:
页数:236
译者:
出版时间:2008-09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16
isbn号码:9787101057119
丛书系列:报人时代
图书标签:
  • 张季鸾
  • 新闻史
  • 大公报
  • 传记
  • 历史
  • 新闻学
  • 王润泽
  • 民国
  • 张季鸾
  • 大公报
  • 新闻史
  • 民国时期
  • 报业
  • 舆论监督
  • 知识分子
  • 媒体影响力
  • 历史人物
  • 新闻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的时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

民国时期“舆论重镇”《大公报》灵魂人物是张季鸾,他坚持“四不”办报宗旨,他的追求与悲怆、奋斗与激昂仍感召着后人。张季鸾们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我们有必要拂拭去漫长岁月层积的尘埃,再次走近张季鸾和他主持的报纸,为读者讲述一个人、一份报和一个时代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

作者简介

王润泽,1971年7月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史教研室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电通株式会社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代表作有:《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编著者之一)、《中国新闻事业图史》(著者之一)、《:最新日本广告实务》(专著),先后在《国际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现代广告》等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有:《民国前期中国现代报纸的发行途径及其潜规则》、《技术、制度与新闻的互动——民初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与新闻业的发展》、《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中国近代社会新闻的演进与价值取向》、《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等。

目录信息

引言:民国十五年(1926)
军事政治环境:风云际会、五味杂陈
舆论环境:渐松渐紧
报人之死:邵飘萍、林白水
《大公报》:归去来兮之重生
第一部分 1926年前的张季鸾和《大公报》
一、1926年前的张季鸾
命运多舛的童年
师者刘古愚
伯乐沈卫
东渡扶桑,意属革命
孙中山大总统的秘书
投身报业的反袁勇士
人生的低谷
二、1926年前的《大公报》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
王郅隆控制的《大公报》
《大公报》引来胡政之
吴鼎昌出资重建《大公报》
第二部分 张季鸾与新记《大公报》
一、天津时期的新记《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首倡“四不主义”
团结、合作、勤俭的《大公报》人
天津时期的报道内容
天津时期的社评
二、走向全国、走向成熟的《大公报》
1.上海滩的立足
“全国版”的流产
西安事变中的张季鸾
抗战全面爆发
2.汉口阵地的坚守
全力报道武汉大会战
范长江离开《大公报》
3.重庆时代
抨击汪精卫投敌叛国
对“皖南事变”的态度
对“晋南战事”的报道
荣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
最后的指导
……
第三部分 张季鸾后的《大公报》
附:张季鸾生平年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报人为谁而生——报人时代的一个生死追问 “七八个宪兵从一辆人力车上拽下一个穿白布大褂的白发老人。老人被宪兵簇拥着推上垃圾堆坡上,身子尚未立稳,枪就响了。” 1926年8月6日清晨四时许,北京天桥春茗园茶馆老板目睹了一个老人的被杀现场。 这个老人就是民国时代著名...

评分

报人为谁而生——报人时代的一个生死追问 “七八个宪兵从一辆人力车上拽下一个穿白布大褂的白发老人。老人被宪兵簇拥着推上垃圾堆坡上,身子尚未立稳,枪就响了。” 1926年8月6日清晨四时许,北京天桥春茗园茶馆老板目睹了一个老人的被杀现场。 这个老人就是民国时代著名...

评分

报人为谁而生——报人时代的一个生死追问 “七八个宪兵从一辆人力车上拽下一个穿白布大褂的白发老人。老人被宪兵簇拥着推上垃圾堆坡上,身子尚未立稳,枪就响了。” 1926年8月6日清晨四时许,北京天桥春茗园茶馆老板目睹了一个老人的被杀现场。 这个老人就是民国时代著名...

评分

报人为谁而生——报人时代的一个生死追问 “七八个宪兵从一辆人力车上拽下一个穿白布大褂的白发老人。老人被宪兵簇拥着推上垃圾堆坡上,身子尚未立稳,枪就响了。” 1926年8月6日清晨四时许,北京天桥春茗园茶馆老板目睹了一个老人的被杀现场。 这个老人就是民国时代著名...

评分

报人为谁而生——报人时代的一个生死追问 “七八个宪兵从一辆人力车上拽下一个穿白布大褂的白发老人。老人被宪兵簇拥着推上垃圾堆坡上,身子尚未立稳,枪就响了。” 1926年8月6日清晨四时许,北京天桥春茗园茶馆老板目睹了一个老人的被杀现场。 这个老人就是民国时代著名...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几个标题 有点敷衍 但是仍然感慨 曾经“四不” 曾经桀骜不驯的大公报也渐渐磨平棱角,最后还要在文X中遭受批斗,真是悲伤。

评分

五条原则,四不主义!

评分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在京遇害。是年9月,由张季鸾和胡政之主持的《大公报》在津复刊。新闻人之精魂,生生不息。

评分

还不错的,平实的语言,较为客观

评分

自由主义职业报人与中国传统文人角色的相互转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