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约翰.W.道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
日本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的社会变革,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和战后变革。前两次都是以主动学习外国、由本国经营主导完成的变革,而战后变革的过程,却是彻彻底底由美国人主导,经过战后6年的时间完成的变革。而这次变革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战后日...
评分都说历史是厚重的。初时的理解是,因为历史承载了太多的事中人和人中事,现世的人和事在历史的车辙下会被碾压,尘埃微粒而已。 读了《拥抱战败》,我似乎读动了这份“厚重”,因为他包含了太多的丑陋和不堪。这份“厚重”推不动,它需要各色人等来演绎统治阶层编写好的的历史剧...
评分 评分都说历史是厚重的。初时的理解是,因为历史承载了太多的事中人和人中事,现世的人和事在历史的车辙下会被碾压,尘埃微粒而已。 读了《拥抱战败》,我似乎读动了这份“厚重”,因为他包含了太多的丑陋和不堪。这份“厚重”推不动,它需要各色人等来演绎统治阶层编写好的的历史剧...
评分读完这本书之后,纠正了许多我未读该书之前对它的误判,之前看过关于《拥抱战败》的书评,好像日本研究所联合三联还开过专题研讨会,内容刊发在《日本学刊》的某一期上。我对这本书的了解始于澳大利亚日本研究学者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或许图书出版商商业性的利...
战败并被美国占领改造应该是日本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件事了
评分修行105th,写了战后日本政策,思想与群众心理变化的全程,逻辑性很强,论点后论据之充足与恰当给我很大的阅读快感,而且这样一本题材相对枯燥专业的书居然被写的可读性如此之强,作者和译者都是GJ。此外,我真而且真的在考虑国民性的问题。日本的确存在着国民性,二战结束后上下对美国极度的顺从乐于听命与对麦克阿瑟的个人崇拜都不能简单的用斯症候群或者对军国主义政府极度失望来简单解释,黑船时间后高喊攘夷,而再次被异族鬼畜统治后如斯配合顺从,只能解释为日本人已经充分认识到美国的强大,而面对强大不可战胜者时,他们习惯并乐于100%的顺从配合,例如战后的重大决策如重修宪法,天皇平民化等转换的太过容易,虽说是在劳民易治与美国强势的背景下,这种顺从度也颇值得思考,中国的国民性肯定存在,但是每个答案都不会达成一致
评分中日之间心理上的一个疙瘩是,日本把战争视为自身的痛苦领悟,中国则坚持刽子手哪还有呼痛的资格。本书回答了日本的这种受害者心理从何而来,又不止于此。从太宰治一代的“粕取文化”到剥去衣服换粮食的“笋式生活”,从东京审判的虚伪性到24个美国人用六天时间炮制出的和平宪法,从左翼的抬头到“赤狩”运动,1945-1952年间的日本社会生态被堪比优质特稿的语言精细描绘,每一页都是用鲜活事实构筑起的信息仓库。
评分译得蛮好的,读了很长见识。
评分“拥抱”民主,“拥抱”改革,一部战后日本如何被重塑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