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作者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让人柔情万种。小说情节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展开…… 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猫腔表演,这是一部真正民族化的小说,是一部真正来自民间,献给大众的小说。
莫言,山东高密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期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一九七六年二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土、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一九九七年十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一九八○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孔肥臀》《檀香刑》等八部,还有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另有剧本、散文等多部。
开头第一句话立即让我又想到了《百年孤独》,仿佛还没从八十年代外国文学引进后借鉴模仿的热潮中走出来,令人感到打不起精神来。但是从第二句话开始,莫言就以充分的自觉和自信,完全进入了一种饱满热烈、浸透着中国乡土气息的叙述腔调,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作家的影子。...
评分如果把莫言的《檀香刑》和周实的《刀俎》进行比较,最大的差异是写作的角度不同。《檀香刑》是以施刑者的角度展示刑罚,《刀俎》是写受刑者的心理活动和对命运的思考。 我很怀疑这个差异源于莫言和周实对“受刑”的认识不同,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利益取舍的差别。在当前生活中...
评分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断断续续将莫言的《檀香刑》看完。不得不感叹,年轻时的莫言确实了不起过。撇下作者如今江河日下的文风不说,单看这部作品,绝对不失是一部佳作。从作者代序言中的《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便可看出,当年莫言所持有的大气与心高。他认为长篇小说不应迎合这...
评分 评分书中有三个重要的角色,刽子手赵甲、高密县令钱丁、猫腔祖师爷孙丙。 百家姓前四位是“赵,钱,孙,李”;天干排序前四位是“甲,乙,丙,丁”。 按照一一对应,应该是“赵甲,钱乙,孙丙”,但是为何偏偏高密县令拟名是“钱丁”? 我觉得跟封建皇朝...
经过了最初地方戏一样迷人韵律的话语快感之后,莫言在叙述中太缺节制的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占全书最多的“猪肚部分”的第三人称叙述繁缛拖沓,很不爽。“豹尾”部分孙丙第一人称叙述的猫腔戏历史和通过钱知县之眼呈现出的群猫乱舞是精华。另外莫言总喜欢用一种鱼死网破的方式来结尾,有时成功,有时不那么成功。《檀香刑》里的鱼死网破明显少点力道。
评分凌迟写得比檀香好
评分残忍到极致,就成了闹剧
评分本书属于典型的烂尾之作..前段一直到讲凌迟之处,以及所谓虎须传说之处.皆使人惊艳,颇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神韵.尤其是最开始几个眉娘段落,虽有一些强扯的俗话来做效果,却也让人认为会是一部经典的作品..这样的行文走四分之一,其余就都潦草起来.钱县令身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足,但是人物塑造却显得分裂;袁世凯等一众现实人物的描写不够上力,自觉脱了魔幻风,让全书“散”了起来.着重提的两项刑罚(出眼珠子那个紧箍咒,却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项刑具考.本人国学根基浅,不知是否有相类者..待查),考据基本可算是到位,但文艺改造的痕迹——尤其是对于乡土宫廷文那种模式化的操作,却不可谓不俗气——这是无特征的一种描写..收尾乏力,中后段冗长..如果取起首的调子完篇,略提清宫袁大将军赵甲等人事,应可成经典;无奈为长而长,狗尾续貂..念本文所下气力和文字功夫,仍有四星..
评分乡镇现实主义+村屯魔幻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