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截取的是北京钟鼓楼下一个四合院里九户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时到下午5时一天里的日常生活,但贯串的却是三四十个人物几十年的遭遇变化,写出了古老京华的历史积淀和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变革。
刘心武(1942~)
四川成都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若干作品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在境外发表、出版。
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
评分“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时间流到了一九八二年十二...
评分用一部书来描写一整天,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选题,作者做到了。 1982年12月12日,鼓楼下胡同中,老中轻三代十几个人物活灵活现,以一场婚礼为轴,徐徐展开一幅北京底层市民生活画卷,好似一张文学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设想一下,在80年代初,社会资源仍很欠缺文化条件仍...
评分我最近很没时间,Master1的功课太多,常常是早八晚六,下了课回家吃完饭,整整笔记就到了午夜。不过我有个习惯,每天要匀出点时间看杂书,比如午夜以后到一点之间,就是我的看书时间。每次对面大教堂敲完12下钟,我就会把书包收拾好,拔掉电脑插头,把笔记本抱到厕所去,一边清...
评分这本书大概是去年四月,在学校图书馆三楼的阅览室里看的,那时我还大四,喜欢图书馆厚实的实木桌椅,明亮的窗户,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一转眼将近一年时间了,真快啊。 很多人可能对作者的印象都是有关《班主任》或是有关他评论红楼梦。我当时也是在图书馆的书架...
读过的茅奖作品里,这本钟鼓楼比较难定位。说它不好,但对于描写街区图景与人物群像的描写与无始无终的十二个小时内发生事件的构思不可不谓精妙;说它好,但段落的水准实在是参差不齐,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安排略显刻意与匠气,行文中夹杂的说教以及那段刻意模仿巴黎圣母院的景物描写实在令人如坐针毡。但归根到底,从立意与构思上来讲,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不是四合院里来往的人们,也不是什刹海边矗立百年的钟鼓楼,而是那不停流淌的时间。每个人以不同的观念生活着,怀揣着对它不同的态度走进那无始无终的时间片段中;而时间却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流过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有人眷恋旧日,有人放眼未来;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投机倒把;有人志存高远,有人囿于庸碌……时间是永恒的旁观者与推手,而决定每个人生活的,是他们自己。
评分读过的茅奖作品里,这本钟鼓楼比较难定位。说它不好,但对于描写街区图景与人物群像的描写与无始无终的十二个小时内发生事件的构思不可不谓精妙;说它好,但段落的水准实在是参差不齐,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安排略显刻意与匠气,行文中夹杂的说教以及那段刻意模仿巴黎圣母院的景物描写实在令人如坐针毡。但归根到底,从立意与构思上来讲,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不是四合院里来往的人们,也不是什刹海边矗立百年的钟鼓楼,而是那不停流淌的时间。每个人以不同的观念生活着,怀揣着对它不同的态度走进那无始无终的时间片段中;而时间却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流过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有人眷恋旧日,有人放眼未来;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投机倒把;有人志存高远,有人囿于庸碌……时间是永恒的旁观者与推手,而决定每个人生活的,是他们自己。
评分描写的部分严丝合缝,不太喜欢的是说教的语气。我明白语言有作者写作年代的局限性,也可以看作一个那个年代的侧写吧…挨着繁花看的,繁花看得更累语言更克制留白,但也更有余味,显得上海比北京有意思
评分读过的茅奖作品里,这本钟鼓楼比较难定位。说它不好,但对于描写街区图景与人物群像的描写与无始无终的十二个小时内发生事件的构思不可不谓精妙;说它好,但段落的水准实在是参差不齐,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安排略显刻意与匠气,行文中夹杂的说教以及那段刻意模仿巴黎圣母院的景物描写实在令人如坐针毡。但归根到底,从立意与构思上来讲,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不是四合院里来往的人们,也不是什刹海边矗立百年的钟鼓楼,而是那不停流淌的时间。每个人以不同的观念生活着,怀揣着对它不同的态度走进那无始无终的时间片段中;而时间却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流过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有人眷恋旧日,有人放眼未来;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投机倒把;有人志存高远,有人囿于庸碌……时间是永恒的旁观者与推手,而决定每个人生活的,是他们自己。
评分读过的茅奖作品里,这本钟鼓楼比较难定位。说它不好,但对于描写街区图景与人物群像的描写与无始无终的十二个小时内发生事件的构思不可不谓精妙;说它好,但段落的水准实在是参差不齐,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安排略显刻意与匠气,行文中夹杂的说教以及那段刻意模仿巴黎圣母院的景物描写实在令人如坐针毡。但归根到底,从立意与构思上来讲,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不是四合院里来往的人们,也不是什刹海边矗立百年的钟鼓楼,而是那不停流淌的时间。每个人以不同的观念生活着,怀揣着对它不同的态度走进那无始无终的时间片段中;而时间却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流过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有人眷恋旧日,有人放眼未来;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投机倒把;有人志存高远,有人囿于庸碌……时间是永恒的旁观者与推手,而决定每个人生活的,是他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