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张颐武 / 001
         跨世纪的文化瞭望
         一 缘起 / 007
         接续1995年的对话——面对新的文化现象继续瞭望
         二 我们的文化参与 / 009
         文化名嘴——《百家讲坛》上《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的意外轰动——大散文系列《十二幅画》《人生有信》《空间感》——种“四棵树”——曾是狂妄的文学少年——既是杂志又像报纸的《文艺报》——唐挚跟周扬叫板——“出土文物”陈梦家——“一朵野花在荒原上开了又落了”——葉姓选民的困惑——陈梦家遗孀赵萝蕤——弗兰克管风琴曲——美术馆后街26号赵家四合院的强拆——与时佩璞的交往——《蝴蝶君》——“卧底”冯亦代
         三 社会的变迁 / 029
         包分配与自求职——谢晋的电影《疾风劲草》——《风过耳》里的快餐厅——人际关系的横向展拓——填充物演变成支撑物——微时代来临——云储存——中篇小说《戳破》
         四 文学的新变 / 037
         网络文学——莫言现象——干部办公室书橱标配莫言作品系列——茅盾《夜读偶记》——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加洛蒂《无边的现实主义》——可贵的弹性——翻译的重要——张洁《无字》——王蒙《极限写作
         与无边的现实主义》《青狐》——对同一原型的无情解构——私小说与女权写作——“季节系列”——艺术上正确与“不正确”——《狼图腾》——张戎的书——韩素音——严歌苓及虹影的回归
         五 文化的转型 / 063
         韩寒、郭敬明——《小时代》——什么都没有?有状态——王蒙的包容——王安忆:说不定以后进文学史——刘欢近十年没出CD——消费李宇春——粉丝文化——电影的复兴——影城的扩展——田汉大剧院里的二人转——李玉刚、小沈阳、李宇春走红解密——中性造型的优势——粤语与上海话的危机——郭德纲、周立波——电视剧的繁荣——《甄嬛传》里的玄机——齐泽克在占领华尔街现场的演讲——穿越的快感——反对所有的极端——王国与共和
         六 当下中国的两个大背景 / 085
         “钱不是问题”——“钱不是问题”,还是有问题——中产阶级、市民社会
         七 后会有期 / 089
         期望打开死结——呼唤睿智、笃信良知——包容共存、和谐宽容
         后世纪的文化瞭望
         序:在和平理性中提升世界 刘心武 / 093
         一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 096
         (一)“冷战”后的文化思考
         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崔之元、昂格“制度创新”说——俄克拉荷马大爆炸与奥姆真理教
         (二)“后殖民”、殖民、文化选择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张戎《鸿》——寻找中国“本体”——“鲁迅是谁?”——“躲避崇高”与“直面俗世”
         二 商品化与消费化 / 119
         (一)商品化社会的文化形态
         张炜《古船》——“三陪”——乔姆斯基——《红楼梦》——福柯《何谓作者》——写作是否是一种职业?
         (二)文人在市场中
         “泡沫文学”、“大花猫文学”——田汉《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针尖与针鼻
         三 市民社会的成长 / 129
         (一)市民阶层的兴起
         《金瓶梅》——“暴发户”等于“破落户”——俗世“共享繁华”——Internet 全球网络——西直门花鸟鱼虫市
         (二)市民文化的特色
         北京精品店的诞生——“公共空间”展拓——《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三)分层的发展与沟通的诉求
         老太太扭秧歌——麻原彰晃——造桥还是筑墙?
         四 媒体的兴盛及其功能 / 145
         (一)媒体在九十年代
         《人民电影》、《大众电影》——《中流》、《真理的追求》、《当代思潮》——无处不在的广告
         (二)媒体、知识分子、大众
         白领丽刊——雅俗的分流——文化市场
         五 “位置”的再寻求 / 155
         (一)“新时期”之初的“启蒙”
         李泽厚《现代思想史论》——无法定位的观察者——加法与减法
         (二)“新时期”启蒙的盲点及文化转变
         《黄金绿叶黑墙》——“报告大文学”
         (三)新的道路的展现:寻找沟通
         雷蒙德·威廉斯——散文随笔热——“同心圆”与“自在圆”
         六 人文精神 宗教情怀 理想 / 177
         (一)漫说“人文精神”
         《旷野上的废墟》——“新神学”——丛生的植物群落——索要国外版税——薄伽丘《十日谈》
         (二)神学话语兴起的反思
         “平凡而伟大”——“圣战”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想
         德里达:“解放欲望”——周瘦鹃——沟通与交通
         七 “后国学”与中国本质 / 199
         (一)国学复兴与传统的再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章士钊《柳文指要》——马王堆——马一浮
         (二)人类共有文明或创生文化
         《疆界Z》——罗比·威尔森、阿尔夫·德里克——“黄皮书”、“白皮书”、“蓝皮书”——“开心果女郎”——宇文所安《全球影响的焦虑:何谓世界诗歌》——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创生文化
         (三)寻觅价值的艰难:国学的意义与出路
         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西方汉学的文化半成品——人格资源
         八 雅、俗的分立与融合 / 216
         (一)雅、俗之争与当代文化史
         “贵族文学”、“平民文学”——“大众化”——《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红一创”——赵树理——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阳雨《失去轰动效应以后》——“为21世纪的观众创作”
         (二)雅、俗新格局的兴起
         豪华笔会——《我是你爸爸》获首届上海优秀中长篇小说大奖——金庸:三联珍藏本——费斯克的妙喻
         (三)心平气和看雅、俗
         散文随笔集的重复出版——扫“黄”与扫“暴”——鲁迅状告北新书局——“我是流氓我怕谁”与“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女性小说”——库恩说“韧性”
         九 “新时期”文学的回望 / 232
         (一)从“史”的眼光看
         “蜜月时期”——《性格组合论》:四十万册——软性刊物崛起——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二)王蒙评说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暧昧片断”——超越“少年布尔什维克”情怀——《活动变人形》:灵魂的追问——“语言瀑布”——寻找对话的“点”
         (三)“夹缝”作家的历程
         谌容、张洁——《三寸金莲》——“边缘化”促进“个性化”
         (四)“知青作家”面面观
         “红卫兵”符码的发明者:“原红旨”情结——哲合忍耶沙沟派——王安忆:职业写作者——史铁生:爱的宗教——梁晓声:平民情结——韩少功《世界》
         十 九十年代:写作的新发展 / 258
         (一)王朔与贾平凹
         王朔的调侃——“此时此地,此身此意”——《废都》的“废”——朱苏进的提问
         (二)实验小说与“新写实”
         马原:暂停于《中国文学梦》——苏童、叶兆言:“历史幻想小说”——余华:告别先锋——刘恒、刘震云:还原生活——纷纷推出文集:乱象还是佳境?
         (三)小说诸“新”形态
         “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
         (四)抽样分析:何顿与邱华栋
         何顿:生活无罪——邱华栋:当代中国的拉斯蒂涅——为何取“后现代”的视角
         附论 宽容与大悲悯:后世纪的思索 / 277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