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俊杰 著
出品人:
页数:331
译者:
出版时间:2008-6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1758847
丛书系列: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儒学
  • 黄俊杰
  • 思想史
  • 思想与文化
  • 历史
  • 儒学史
  • 工具书
  • 东亚
  • 东亚儒学史
  • 儒学
  • 历史研究
  • 文化传承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东亚文明
  • 学术视野
  • 传统思想
  • 儒家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由黄俊杰教授近年来部份研究成果共十三篇论文集结而成。内容上大致可归属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形式结构上则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儒学史的新视野》由四篇论文组成;第二部份《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由五篇论文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诠释;第三部份《儒家身体思维探索》由四篇论文组成,探讨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余序
自序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之目标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方法刍议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方向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二、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叵性的活水源头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三、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
(一)引言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
(五)结论:兼论儒家经典诠释的关键点
引用书目
四、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一)引言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
(三)儒学的“宗教眭”之特质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语
引用书目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
五、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
(一)背景与问题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
(五)结论
引用书目
六、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
(六)结论
引用书目
七、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
(一)引言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
引用书目
八、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九、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一)引言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引用书目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
十、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
(一)前言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
(七)结论
引用书目
十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
(四)结论
引用书目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引用书目
十三、“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
(一)前言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
(五)结论
引用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其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如能宏观儒学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博览儒学在东亚各地之异致与同调,并衡定东亚儒学的内涵与特质,那么,我们将可以在新世纪的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运用儒家精神资产作为东亚文明与世界文明互为融合的基础”。可见作者的文化使命感。 收入的文章有些很不错,关于身体隐喻的部分尤佳。

评分

其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如能宏观儒学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博览儒学在东亚各地之异致与同调,并衡定东亚儒学的内涵与特质,那么,我们将可以在新世纪的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运用儒家精神资产作为东亚文明与世界文明互为融合的基础”。可见作者的文化使命感。 收入的文章有些很不错,关于身体隐喻的部分尤佳。

评分

其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如能宏观儒学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博览儒学在东亚各地之异致与同调,并衡定东亚儒学的内涵与特质,那么,我们将可以在新世纪的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运用儒家精神资产作为东亚文明与世界文明互为融合的基础”。可见作者的文化使命感。 收入的文章有些很不错,关于身体隐喻的部分尤佳。

评分

其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如能宏观儒学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博览儒学在东亚各地之异致与同调,并衡定东亚儒学的内涵与特质,那么,我们将可以在新世纪的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运用儒家精神资产作为东亚文明与世界文明互为融合的基础”。可见作者的文化使命感。 收入的文章有些很不错,关于身体隐喻的部分尤佳。

评分

其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如能宏观儒学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博览儒学在东亚各地之异致与同调,并衡定东亚儒学的内涵与特质,那么,我们将可以在新世纪的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运用儒家精神资产作为东亚文明与世界文明互为融合的基础”。可见作者的文化使命感。 收入的文章有些很不错,关于身体隐喻的部分尤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