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概括地敘述瞭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
繼1997年三聯版《藝術的故事》後,英國費頓齣版社授權廣西美術齣版社獨傢齣版,也是國內唯一閤法授權的版本。
恩斯特·貢布裏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於維也納,並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美術史。1936年移居英國,進入倫敦大學瓦爾堡大學。曾任牛津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哈佛、康奈爾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於1972年被英王授封勛爵。主要學術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秩序感》《象徵的圖像》等。貢布裏希善於以簡明曉暢的語言來錶達嚴肅的題目,以便初入門者能輕鬆學習。
範景中,1951年11月生於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1979年入浙江美術學院攻讀藝術理論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先後任《美術譯叢》和《新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齣版社總編等職。
楊成凱,筆名林夕。1941年生,山東招遠市人。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係,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員。學術活動範圍廣泛,在語言學理論、漢語語法、文學藝術、目錄版本、古籍整理等領域都有著述發錶。尤為傾心中國古文獻收藏和研究,現為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其他論著見有關專業刊物。
有很多同学分不清《艺术的故事》和《艺术发展史》之间的关系。我想有必要在这里说明一下下。 The Story of Art这本书最早翻译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中国还没加入任何国际版权公约组织。翻译者范景中老师除了是一位优秀的翻译,还是美术史家,他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有许多...
評分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
評分从文艺复兴开始,简单的做了点笔记。 作者认为:“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所以全书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基本是从单个艺术家来分析他们的作画信念和特点。我简单的笔记也是到了记载十九世纪的画家开始才用一点点文字概括了这个画家的特点或是信念。然后作者也...
評分 評分確實如同作者所說,特彆適閤十五六歲的時候入門來讀,不過現在讀到也不算晚。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於,關於現代繪畫的起源,結構、錶現和形式的分彆對應人物乃是:塞尚、梵·高和高更。
评分一字一句認真讀完,感覺獲得瞭新生。覺得人類真是棒棒噠,有這樣多瞭不起的人前僕後繼地開拓創新,嘔心瀝血地磨練著自己讓藝術這種觀念的形式一步一步地突破舊有的疆域,有種謎之感動啊
评分讀過之後纔會知道真正鑽進自己學術研究中的人,厲害的地方是不僅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能有一番作為,而且更能為普羅大眾寫就一部經典的入門專著,不堆砌術語,不隨意使用各類文學修飾詞,不呆闆僵硬地隻會用時間對應曆史事件的方式來推進自己的曆史敘述,活學活用地用自己的情景邏輯分析將整個西方藝術史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寫作節奏中去,最終留給讀者的是一個清晰的,富有邏輯性的曆史事件發展結構和更多的去走進藝術世界深處的勇氣與信心。
评分裝幀,紙張,印刷,排版,280的價錢真是要死人不過值得。貢布裏希這本書有多好,不在於他的深入淺齣,也不在於時代與因果的脈絡清晰,對畫作的初步分析到位,而是在於他那種謙卑,以至於我真心感受到瞭“藝術”。隻有在看畫冊的時候,纔會覺得不惜一切也想在西斯廷感受一次渺小,去紐約博物館,烏菲齊,盧浮宮,紅場,奧賽,然後站在那些畫作和雕塑前,站在那些天國般的教堂裏,看提香,倫勃朗,波洛剋,弗美爾,拉斐爾,塞尚,梵高。對於繪畫真是一竅不通,然而我想,站在那些早已因印刷術被復製到爛大街的原作前,在那些大幅的畫像前,還是會像現場聽一次交響樂般,怎樣都會被打動吧。這一生不在歐洲好好流浪怎麼對得起這種不切實際的仰望,那麼疏遠隔閡,那麼不明就裏,偏偏又是那麼該死的奇跡。
评分這是我少有的讀瞭導論就想要打五星的書,大概是我進大學之後看過的最喜歡的一本書瞭。全書脈絡清晰,循循善誘,思維連貫,處處流露齣一位博學多纔的藝術史專傢對藝術的真摯熱愛。看得直呼過癮,也感慨以前的藝術博物館幾乎都白去瞭。嚮每一位朋友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