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士風研究

六朝士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武漢齣版社
作者:李磊
出品人:
頁數:394
译者:
出版時間:2008-6
價格:2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303902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
  • 魏晉南北朝史
  • 曆史
  • 李磊
  • 文化
  • 魏晉
  • 士族
  • 中國
  • 六朝曆史
  • 士風研究
  • 魏晉風度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學研究
  • 士人階層
  • 門閥製度
  • 儒學發展
  • 社會風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六朝士風研究》主要內容:從玄風最後的走嚮來看,南朝的玄學政治觀由實踐領域退縮到意識形態領域,進而再在意識形態領域將主導權讓給配閤皇權政治的儒傢思想,玄學的影響也逐步退縮到個體思想與生活領域。北朝後期雖然重新紹續魏晉以來的文化精神,開始尊重個體,但由於門閥勢力的局限,玄學的政治主張並沒有引起共鳴,其文化上的開創性也就僅限於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突破經學思想。南北雙方雖是一退一進,但最後的趨同點卻是將魏晉士風傳統的影響限定在個人思想和生活領域。

著者簡介

李磊,男,1977年生,湖北武漢人。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曆史學、哲學雙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2006年起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為該係講師。曾公開發錶論文十數篇。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緒論
一、問題的提齣與研究對象的界定
二、學術史迴顧
第一章 東漢後期士風之轉變
第一節 “去就之節"到“嫜直之風”
第二節 嫜直之風的流行與演變
第三節 嫜直之風的反動之一——退身窮處
第四節 肄直之風的反動之二——對權謀的重視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漢魏之際士大夫的動嚮及其變化
第一節 荀或之死與士大夫匡復之誌的最終破滅
第二節 新的政治環境下士大夫節義觀念和處世方式的變化
第三節 政治轉型過程中士大夫的睏惑、抗爭與精神的自我解救
第四節 從太和浮華到正始玄談——新生代士人的政治動嚮與變革要求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魏晉達風
第一節 達風的興起與源流
一 東漢名教之弊與達風的源流
二 嵇康、阮籍思想的變化與阮籍之“達”的産生
第二節 阮籍之“達”的哲學內涵與精神實質
一 阮籍之“達”的哲學內涵
二 阮籍之“達”的精神實質
第三節 兩晉之“達”
一 元康之“達”的錶現及其含義
二 東晉之“達”的特徵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在朝在野兩種玄學交互作用下的晉代士風
第一節 晉代士風的流變
第二節 引導士風的兩種玄學
第三節 士風推行的權力基礎
第四節 玄風熏染下的社會
第五節 獨立於時風之外的社會層麵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晉宋之際士風的變化
第一節 晉宋之際高門士族的政治動嚮
一 義熙初年劉裕對高門士族的態度與高門士族的反應
二 二劉之爭與高門士族恢復門閥政治的努力
三 義熙八年後高門士族之倒嚮劉裕及其政治目標的變化
四 晉宋之際高門士族之爭奪權力及其自身性格的變化
五 小結
第二節 清談的變化
一 從“清遠"到“辯麗”——清談在宋齊間的變化
二 清談與文學並重——晉末宋初以來的士風趨嚮
三 清談與思想
四 小結
第三節 “仕貴遺務”之風精神內涵的變化
一 “仕貴遺務”在晉末宋初的變化
二 劉宋前期皇權對待“仕貴遺務”之風的態度
三 經曆瞭朝廷乾涉後士風的變化
四 小結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宋齊之間的士風
第一節 劉宋後期皇權擴張下的士風
一 劉宋後期皇權對士大夫權威的侵奪
二 士大夫對皇權擴張的反動及其結果
三 宋末的玄風
四 小結
第二節 王儉“風流"與南朝士風的轉變
一 王儉自比謝安
二 王儉之得以“風流”的原因
三 王儉崇儒的目的
四 永明弘儒與南朝士風的轉變
五 小結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中下層士人崛起對宋齊梁三朝士風的影響
第一節 中下層士人的社會處境及其階層性格
一 宋齊士族隊伍的擴大與“浮競”社會風氣的形成
二 交遊與中下層士族的士人生活
第二節 中下層士人的崛起
第三節 中下層士族的階層性格對梁代士風的影響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江左士風在陳朝的延續及其終結
第一節 梁末士風與陳朝的士人政策
一 梁末士風
二 陳朝優待士人
第二節 陳朝朝廷與士人關係的變化
一 梁末陳初陳霸先與士人的關係及其變化
二 陳文帝朝廷與士人融閤的完成
第三節 陳後主與陳朝士風
第四節 陳朝的滅亡與江左士風的消歇
本章小結
第九章 論北朝士風的麵貌及其變化
第一節 北朝士風的基本麵貌
一 北朝士人的特質——習經與專經之風
二 北朝士人的行身處世——儒者之風
三 北朝士人的仕宦生活——當官任事之風
第二節 孝文帝以後北朝士風的新麵貌
一 背離經學思想的腐化風氣
二 代錶新的文化精神的文學趣尚與玄學風範
本章小結
結論
一 東漢到魏晉士風的演進
二 南朝士風的變化
三 北朝士風的發展邏輯
四 東漢魏晉南北朝士風的曆史走嚮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觀點很精闢,也很有啓發性。看得齣作者的基調是認同南朝化理論的,體係很精細但尚不夠完整。 問題在第九章的北朝部分。作者把門閥勢力、玄學政治、個性伸張三者捆綁到一起,並且機械對應,這套模式用於南朝或許閤適,但硬套北朝就顯得很蹩腳。太和“新風”固然包涵學習南朝玄風,即舒張性情、張揚個性的一麵,但若就此認為太和之風是重迴漢末通嚮魏晉之路,這是以魏晉南朝之演進為準繩觀察北朝,未免失於偏狹。實際上太和朝的門閥化不同於魏晉,亦不同於南朝,而是北魏固有的鬍漢雜糅、君權強勢、經學為重之背景下的結構調整,這決定瞭“太和新風”的內涵必然不僅隻是如作者所雲的對個體精神的重視。 作者對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士風基本略過不提,這或許正是導緻作者對太和“新風”理解不深的原因。 當然,作者意在“六朝”。所以,四星。

评分

確實是南朝部分比較好,魏晉可能是前人成說已多,北朝可能是不熟悉,不過對蕭梁也沒有展開研究

评分

還行

评分

中規中矩的一個長篇綜述,基本上是述多而論弱,研究六朝“士風”的轉變這個話題太大,不如下功夫隻論一朝即可。

评分

作者觀點很精闢,也很有啓發性。看得齣作者的基調是認同南朝化理論的,體係很精細但尚不夠完整。 問題在第九章的北朝部分。作者把門閥勢力、玄學政治、個性伸張三者捆綁到一起,並且機械對應,這套模式用於南朝或許閤適,但硬套北朝就顯得很蹩腳。太和“新風”固然包涵學習南朝玄風,即舒張性情、張揚個性的一麵,但若就此認為太和之風是重迴漢末通嚮魏晉之路,這是以魏晉南朝之演進為準繩觀察北朝,未免失於偏狹。實際上太和朝的門閥化不同於魏晉,亦不同於南朝,而是北魏固有的鬍漢雜糅、君權強勢、經學為重之背景下的結構調整,這決定瞭“太和新風”的內涵必然不僅隻是如作者所雲的對個體精神的重視。 作者對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士風基本略過不提,這或許正是導緻作者對太和“新風”理解不深的原因。 當然,作者意在“六朝”。所以,四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