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发表于2024-12-24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以解释“我国蔬菜农残普遍超标”的现象为逻辑起点,以分析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类别及其解决机制为主线,考察了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与表现、我国生鲜蔬菜市场逆向选择风险的规避与政府干预失灵、对如何解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对shaprio经典质量声誉模型的改进,得出结论:蔬菜农药残留的信用品属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还是应该借助市场声誉机制进行治理,不过,其条件是政府能准确、有效地发布蔬菜质量信息,使消费者能“用脚投票”;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定性地归纳了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声誉的一些主要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从消费者的角度,以实证方式对影响蔬菜牛产经营者声誉的这些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应用概率单位模型发现目前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声誉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规模大小和蔬菜是否被认证两类。
最后,《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还得到了下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蔬菜农药残留的信用品特性产生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引起逆向选择,导致蔬菜市场出现市场失灵。这是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普遍超标的根本原因。
(2)在我国蔬菜安全监管中,政府政策执行者具有“经济人”特征,“经济人”特征决定政府会主要监管蔬菜的经验品属性,从而导致政府干预失灵。这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政府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逻辑,为修正现有的政策、制定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3)存大量、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发现。零散的、“原子式”的蔬菜生产经营结构是治理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最大障碍。没有蔬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就不可能有蔬菜的质量安全。此结论能为政府对蔬菜生产经营结构进行调整提供有力的证据,同时为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蔬菜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提供着力点。
(4)现实经济中,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笔者通过大量而翔实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包括案例研究分析证明了,在有第三方干预的条件下,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仍然会根据蔬菜零售商声誉来判断蔬菜质量是否安全,声誉机制在信用品市场上仍然发挥作用。此结论可为我国如何建立蔬菜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而进行蔬菜市场体系创新与改革提供一个方向——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治理应该首先着眼于市场声誉机制来解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从我国的毒蔬菜、毒大米、“福寿螺”事件至2006年“瘦肉精”中毒、“红心鸭蛋”、“多宝鱼”等,这些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然而每当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起新一轮“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运动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会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显著减少,可是运动一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很快又回到原有的状态。例如,2007年8月至12月,国家集中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这次整治,参与部门和人数之多、工作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仍然存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本研究拟以我国生鲜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为例,从声誉机制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蔬菜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者基于效率目标的技术追求,在生产上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以博弈论为工具,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系统的实证分析,在逻辑推演基础上,拟弄清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经济逻辑,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在纷繁复杂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系统工程中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变量,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找到一个省力、有效的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与产品质量声誉模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