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1930-) 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在英语中“现代”与“近代”都被翻译为“MODERN”,所以现代一词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如果以目前所处的时光轴为中国近现代做一个分期,我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或某运动作为临界点,因为这两个事件前后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景象。在这一问题上,教科书上大都以五四运动为界限,...
评分 评分 评分原先读李泽厚先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很喜欢其中论及鲁迅的现代性意识和“超越启蒙”的部分,而忽略其中《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一文,今夜读之,对其中有关胡风的“民族形式”问题似有所悟,牵连出一些哲学想法,草草书之,作为提纲,以待日后之展开。 一、 胡风在《...
评分精彩而深邃。思想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可寻的根源和演变的逻辑,都能看到其过去的痕迹和未来的面貌。 就近代中国而言,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都是传统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工具理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择用加工的结果。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下,这种工具...
元气淋漓而粗疏笼统~八十年代的气象扑面而至。思想者与史家的关怀毕竟不同,改造比还原对于前者更为重要。
评分当代我独服金观涛和李泽厚
评分李泽厚,五十年代北大哲学系毕业,后进入科学院工作,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表了许多论著,成为了八十年代的启蒙人物之一。本书是三论最后一部,是对五四运动至当代的一部思潮反思著作。在这部书中,李泽厚提出了启蒙与革命的二元关系,并以此探讨了现代思潮中的许多问题。这是种观念,其实是革命史观向现代化史观过渡的形式,在此之后,一系列的现代化史观著作写了出来,其中就包括了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用启蒙、现代化取代革命思潮,成为了八十年代学术界的共识。因此,在这部书中,对于革命的贬低,强调启蒙和自由主义,应该是价值观念格外强烈的著作,其批判对象显然是针对党内的党史作品,比如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一系列论著。所以,我们必须重新阅读这部书,就会发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下也是。
评分对青年毛的把握还是挺准的。毛所理解的哲学是一切事物的大本大源,也就是宇宙人生真理,既是天道(哲学)也是人道(伦理学)。“动”是宇宙本体和人格本性,所以一方面注意任何现象、事物的变化性、相对性与二重性;另一方面强调自我主体的活动性与斗争性(这是更核心的部分)。对于毛而言,宇宙观就是人生观,因动而生斗,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毛的动是个体的客观身体活动,不是心灵性思辨性的动,这与他后期强调的工读主义和五七道路可以联系起来,这种重体魄的思路与墨家和颜元倒是接近,偏离了对谭嗣同的模仿。主观(贵我)的道德律也是青年毛思想的突出特征,这不同于康德也不同于陆王,这种道德律是一种感性的物质体魄力量,当做一种完全由自己做主的感性意志力量,有直接现实性,另外,他将本能欲望和人的意志力量(道德)等同起来。
评分高中历史教材能换成这本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