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世俗性與革命性關係研究(1942-1965)

中國當代文學世俗性與革命性關係研究(1942-196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任茹文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6-4
價格: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912352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卒論
  • 中國當代文學
  • 世俗性
  • 革命性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現代文學
  • 曆史與文學
  • 意識形態
  • 文學批評
  • 1942-196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當代文學世俗性與革命性的關係研究(1942-1965)》,引入中國當代文學的世俗性與革命性之關係視角,助我們重新分析和討論1942-1965中國文學的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思辨當代文學初始階段斷裂與鏈接、個體與語境、局部與整體等學理性問題,以文本的互文闡釋與創作心理學分析等個案研究為基礎,注意探討二十世紀文學史序列中作傢、作品與讀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通過比對革命話語與婚戀、革命儀式與社會風尚等關係因素在作品中的呈現方式,在政治與美學的鏈接點上探討中國革命文學研究的可能理路與方法論問題。

著者簡介

任茹文,江蘇蘇州人,在浙江大學中文係、蘇州大學文學院分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並係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為寜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海外華文文學與海外漢學,有《張愛玲傳》《文學與曆史的雙重見證》(閤著)等著作。

圖書目錄

導論:世俗性視域之於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意義
一、“1942—1965年中國文學”的範圍與界定
二、世俗性、革命性與革命世俗觀
三、世俗性與1942—1965年中國文學的內在聯係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意識形態規約與文學演化
第一節 文化語境的引導、規訓與懲罰
一、“人民的文學”的基本方嚮
二、“歌頌與暴露”的立場平衡
三、齣版傳播的瓶頸控製
第二節 20世紀40—60年代文學演化的三階段
一、多質含混的“延安文藝”(1942—1949年)
二、話語調整的模糊地帶 (1949—1958年)
三、世俗化寫作的時代禁錮(1958—1965年)
第二章 人性與階級性
第一節 進步曆史觀與普遍的人性
第二節 革命鬥爭在世俗意義上的起點與歸宿
一、革命與暴力復仇
二、革命與土地財富
三、革命與愛欲訴求
第三節 世俗幸福的流嚮與分配
第三章 革命與婚戀
第一節 英雄的戀愛與革命
一、與革命矛盾的戀愛
二、被革命保護的愛情
三、被戀愛置換的革命
第二節 大眾的情感與傢庭模式
第四章 社會風尚與革命儀式
第一節 民間風尚與世俗信仰
第二節 革命儀式下的倫理邏輯
一、嫁接
二、顛覆
三、模擬
第五章 私人場景與公共空間
第一節 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場景
一、戰鬥指揮部
二、舊祠堂裏的批鬥會場
三、新的縣政府與區公所
第二節 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衝突與融閤
一、將空間衝突置換為情理衝突
二、將空間衝突置換為城鄉衝突
三、將空間衝突置換為知識者與勞動者的衝突
第三節 日常生活本質化
第六章 《青春之歌》研究:創作心理與形象學闡釋
第一節 作者楊沫與《青春之歌》的創作心理
一、“成長小說”的心理傳統:追憶青春與體味成長
二、 疾病的轉移與死亡的逃離
三、 氣質、經曆與語境的閤流
第二節 林道靜的形象學與流變闡釋
一、從病女到良婦
二、從良婦到女革命傢
三、女奴終結以後怎樣:白流蘇與林道靜的兩條路
第七章 孫犁研究:時代之風與美學個性
第一節 大時代與小環境
一、幼年影響與人格形成
二、動亂的時代與傳統的影響
三、去延安
第二節 美學風格與創作心理
一、蘇聯作傢影響
二、團圓之美
第三節 審美個性確立於時代中
一、時代語境
二、迂迴反抗
第八章 革命文學:本體特徵與研究思路的拓展
第一節 大眾、作傢與文本:革命文學的先天特性
一、大眾需求
二、作傢的身份期待與文化理想
三、革命文學的先天缺陷:日常悲劇感的消泯
第二節 中國革命文學研究的可能理路與方法論問題
一、海外革命文學研究的主要觀點
二、在美學與政治融閤度的基點上重評文學價值
三、在族裔建構的整體中看待革命文學的産生機製與文化意義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