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四十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
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提名。
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
十五岁时因眼疾辍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
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
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迷乱失重的灵魂。
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目 录 :
《金色笔记》
序言
自由女性Ⅰ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Ⅱ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Ⅲ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自由女性Ⅳ
笔记
黑色笔记
红色笔记
黄色笔记
蓝色笔记
金色笔记
自由女性Ⅴ
半个多月,终于把《金色笔记》读完了。 尽管已经心力交瘁,还是不能完全消化。 这本书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是它所涉及的历史、国家、政治、人物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潮,而是那些满含着哲理并暗含着作者心理的意象和场景。这些让我不胜其扰。 《金色笔记》其书——...
评分1、“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记录”? 封底故事梗概如是说。虽然我们都知道,一本巨著的“故事梗概”大多和小说本身没多大关系,但是《金色笔记》在80年代真的是作为一本女性主义小说引进的,译者还自作聪明的把书名《THE GOLDEN NOTE》译为《女性的危机》。独立当然是...
评分有个朋友说,一本书不读两遍不能叫做读过,对一本只读过一遍的书指指点点那多半是为了增加谈资而进行的经验炫耀。他对感兴趣的书籍或者电影会反复看,钻进去了就不容自己轻易出来,非要深入到底,探个究竟。 《金色笔记》我刚刚读完一遍,就要说话,很脸红。急于想说,是因为...
评分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反正搞的看本书都要等到放假,赶命一样的看完。上学的闲暇时间不是没有,只是太零散,这么长的书,拖着拖着,就忘了前面了。而小说毕竟不是论文,小说像是一个圆环,它的首尾是连贯的;或者其实比圆环还要夸张,它的每一部分都与其它任何一部分是可能有关联...
评分世界本就是混沌,做好自己已是不易
评分一本形式和内容都称得上出彩的小说。这部出版于1962年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那些试图化解的矛盾和冲突,政治的动荡,种族的隔阂,两性的纠葛,人格的分裂,就是放在当下的社会里也依然不过时。不过这本书也许还是更适合女性读者去阅读理解吧,书中的男性角色,要么是渣男,要么是同性恋,要么就有精神障碍,这未免有点太极端了吧?
评分安娜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军官被蒙上眼睛背靠着墙站着,他的对面是六个持枪的士兵,正等待他们的指挥官下达枪决的命令。那第七位(即行刑的军官)只要把举起的手放下,那六位士兵就会马上开枪射击。然而,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阵呐喊声:‘我们胜利了!’行刑的军官听见这声音,便走过去给犯人松绑,自己站到刚才犯人站过的地方。犯人和行刑者亲兄弟般对视一笑。指挥官的手终于放下,枪响了,犯人倒毙在墙脚下。世界是由各种混乱的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人生的荒诞在于:犯人与看守的角色是可以随时转换的,生与死也不是人们自己可以预见的。
评分说什么自由女性都是骗人的...终于发现对莱辛奶奶不感冒了。
评分索尔在金色笔记扉页上写上谁打开这本笔记就会受诅咒这样的戏谑语,那么阅读《金色笔记》的读者岂不是都被诅咒了……看完对婚姻和两性关系充满了厌恶感,作者你赢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