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1870年生于 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庄园里度过的,由于家境中落,中学没有毕业便被迫辍学,自谋职业,生活十分坎坷。进入文坛后,蒲宁的社交活动增多了,思想视野开阔了。他很早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捷列肖夫等大作家。正是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他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蒲宁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革命后,1920年侨居巴黎。国外他继续进行写作,主要作品有《米佳的爱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幽暗的林间小径》等,并于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的创作鼎盛时期是在国内,主要是20世纪初的前20年。早期作品除大量诗歌外,还有散文小说。俄国1905年革命后,他的创作思想日臻成熟,写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乡村》等,《乡村》的问世曾引起不同的社会反响。客观的地说,批评界对蒲宁作品的争议,即反映了评论家们审美视角的不同,也折射出蒲宁本人创作思想和世界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蒲宁的部分作品,写的都不外是破落贵族、新改变的暴发户——富农、贫穷落后的庄稼人、流浪汉等,一句话,所描绘的都是正在没落的贵族生活和破败的宗法制社会图景。蒲宁坚决反对十月革命。从1917年夏天起席卷全俄的革命运动使他陷入极度的惶惑和痛苦之中。1929年他离开了祖国,侨居巴黎。
“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它们便获得了重生” 在1933年完成的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伊始,布宁如此写道。 从最初的秋日阳光照耀着的大房间的记忆开始,阿...
评分 评分林语堂说过“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我想,蒲宁对于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高三时第一次读到他的短篇小说《轻轻的呼吸...
评分第一百次阅读以本书收尾,还是很满意的。《金蔷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语言美的二连击,成功让我对俄罗斯文学燃起兴趣。 以前我是怕读美文的,我宁愿看平淡无奇的语言,也不想经受看大段大段景色描写神游天外的折磨。蒲宁某种意义上治好了我的景色恐惧症。他的风景描写...
评分看到第二卷的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糟糕的翻译: 庄园的生活再一次突如其来和剧烈地被打破了,再一次地出现到处一片那种特别的惊慌和忙乱 这种气味甚至永远地使我感到珍贵、亲切,使我活生生地回想起那个古怪的冬季 幻想着滚烫的约旦沙漠上的拖到地面的长发遮身的埃及女人玛丽...
我比较在意的是小说中常常闪现的若即若离的叙述距离,这是抒情性的感伤作品最主要的魅力。大约这就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称之为水晶魔球的远景的缘故吧。很奇怪,在读后半部分青春漫游的时候,想起的是凯鲁亚克。当叙述的距离突然从爆发争吵的小俄罗斯的夏夜抽离而去,来到海滨的阿尔卑斯回望短促的惨淡爱情的时候,我想到这样一个迷惘的多余的人,对生命中最强烈的爱和喜悦,自然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厌恶阿尔谢尼耶夫可能和厌恶碇真嗣是一个道理,他们都是我自己啊。另外读了后记得知蒲宁对文本做了大量的不顾起承转合的删改,将“她”揉碎了,作为回忆中星星点点的蘸了金色闪光的片段缀于哀婉的旧日情调中,我顿时明白了“她”的价值,并觉得这是绝妙的手笔。
评分还是轻轻的呼吸,写得好。
评分童年的悲伤是入骨的。这阵子看书总有些隔,无法完全融入到书中,觉得有些泄气。普宁写俄罗斯的乡土,风光,写青年人的困扰,作家的孤独和忍受折磨的日夜,美不胜收。
评分很久以前读过的书,普宁特有的迷人的哀愁和感伤。朋友借给我的,后来好像又被别的朋友借走了,至今下落不明。有在线版:http://www.millionbook.net/wg/p/puning/aexn/001.htm近年好像又有两个新译本。
评分感觉没有大家说的那种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