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出品人:新经典文化
页数:263
译者:张晓东
出版时间:2016-5
价格:4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4278591
丛书系列:电影人
图书标签:
  • 电影
  • 艺术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塔可夫斯基
  • 美学
  • 俄罗斯
  • 雕刻时光
  • 关于电影
  • 时光记忆
  • 雕刻
  • 生活美学
  • 成长故事
  • 情感共鸣
  • 手工艺
  • 个人成长
  • 岁月痕迹
  • 经典阅读
  • 心灵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首次由俄文原著翻译出版

★ 他一生都在雕刻时光,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尚未拥有的时间

★ 只要你热爱电影,我们一起雕刻时光

他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他创造了崭新的、忠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镜像、如同梦境。他并不诠释什么,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格玛•伯格曼

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洛杉矶时报》

---------------------------------------------------------------------------------------------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

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作者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932年4月4日出生于苏联伊万诺夫州尤里耶维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6年12月26日在法国巴黎病逝,享年54岁。

他一生中只完成七部长篇和两部短片,部部经典。

《压路机和小提琴》

《伊凡的童年》

《安德烈•鲁布廖夫》

《索拉里斯》

《镜子》

《潜行者》

《旅途时光》

《乡愁》

《牺牲》

目录信息

1 前言
10 开端
33 艺术——渴求理想
55 雕刻时光
85 使命与命运
112 电影形象
189 艺术家的责任
215 《乡愁》之后
230 《牺牲》
249 结语
262 附录: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 为什么把拍电影叫做**雕刻时光**?在塔可夫斯基的论述中,电影可以类比于雕塑,雕塑是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一点点剔所有多余的部分。而电影人呢,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快中提出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  

评分

重新抱着珍爱的塔科夫斯基《雕刻时光》去图书馆看书,这种感觉,就象和现代社会绝了缘一样,聆听着宛若来自高古的纯净而古朴的声音,如同轻叩帕特农的神庙,那来自坚实石躯的回声是如此不朽。   在《艺术——理想的思慕》一章,塔氏引用了亚历山大•布洛克的话“诗人自...

评分

评分

十多年前,碟市刚刚兴起,文艺青年、骨灰级影迷一路猛追欧洲电影大师,各类电影书也一时纸贵,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刻》也曾应时出版,因为封面太丑(谁叫咱是封面控)、排版纸张都不理想,而且是转译,所以没买,只是简单翻了翻。今年的新版在俄文原书直译的基础上,对版式、...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塔不仅是一位电影大师,更是一个哲学家。这本书里每一页,每一句都是取之不尽的营养和智慧。

评分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人走进一间暗室?所有的答案都在这里。

评分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人走进一间暗室?所有的答案都在这里。

评分

俄文直译新版跟英转台译旧版对照看完,无力读俄语原版,只能从语境和术语使用判断。新版应较旧版精准得多,却不如旧版流畅自然,有些译句或为求字面准确,造成的歧义反而对理解原意产生了阻碍(既非严格的学术著作,也就不必苛求字面上的精准了吧?)。除翻译细节外,两译版间还有很多内容上的差异,即旧版有而新版没有的段落,反之亦存在,不知是否老塔自己对原版也进行过修改。总体而言各有其优劣,但都不影响理解,不影响被老塔絮絮叨叨地真挚关怀和不朽灵魂戳成筛子

评分

今年电影类书籍的TOP2(TOP1还是得给巴赞)。同样面对诞生时间不过几百年的电影,塔可夫斯基对于电影本质问题的焦虑却比巴赞轻很多,他没有在辨析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上花费太多时间,因为他整个的创作就来自俄国文学的滋养,可以说,他是在用影像来创作诗歌,日本俳句以及俄国本土的诗歌资源都滋养了他。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也是陀氏与托翁的完整继承人,从陀氏身上他继承了“最强锐度的情绪”的刻画以及那些充满张力的场景设置,而从托翁身上他继承了对人的道德化存在的探索以及艺术所承担的美育功能——尊严、爱感、净化认知、精神生活。所以,从根本上,塔可夫斯基是极度俄国化的艺术家。这本书对于理解老塔的电影太重要了,从他更为亲切的文字里,我才得以获悉那些影像的意义与意图,也才得以获悉老塔的坚持、骄傲与终极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