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 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9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于19年8月读过一版(http://t.cn/AiFhIJnT),在12月又读此版,仍感觉获益良多。本版增加了蒋先生刊登于《清华学报》第9卷第4期(1934年10月4日出版)的文章,论述明清以来中国对外的态度转变和制约因素,以及刊登于《清华学报》第6卷第3期(1931年10月出版)上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大臣琦善的评价。
评分于19年8月读过一版(http://t.cn/AiFhIJnT),在12月又读此版,仍感觉获益良多。本版增加了蒋先生刊登于《清华学报》第9卷第4期(1934年10月4日出版)的文章,论述明清以来中国对外的态度转变和制约因素,以及刊登于《清华学报》第6卷第3期(1931年10月出版)上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大臣琦善的评价。
评分于19年8月读过一版(http://t.cn/AiFhIJnT),在12月又读此版,仍感觉获益良多。本版增加了蒋先生刊登于《清华学报》第9卷第4期(1934年10月4日出版)的文章,论述明清以来中国对外的态度转变和制约因素,以及刊登于《清华学报》第6卷第3期(1931年10月出版)上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大臣琦善的评价。
评分于19年8月读过一版(http://t.cn/AiFhIJnT),在12月又读此版,仍感觉获益良多。本版增加了蒋先生刊登于《清华学报》第9卷第4期(1934年10月4日出版)的文章,论述明清以来中国对外的态度转变和制约因素,以及刊登于《清华学报》第6卷第3期(1931年10月出版)上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大臣琦善的评价。
评分8.0/1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