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峰先生关于金文书体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古代的复制和书体的变异、跨越文化边界的书写、文献批判和西周青铜器铭文、西周的读写文化及其社会背景等十个方面进行论述,视角新颖,是青铜器铭文和书法的交叉研究。
李峰,198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硕士,之后从事丰镐遗址的发掘。1990年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攻读博士(师从松丸道雄),1992年赴美国(师从夏含夷),200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长期从事西周时期考古和历史,特别是西周金文的研究,为西方中国早期研究的重要学者,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早期中国讲座,著有中、日、英文论文数十篇。专著有《西周的灭亡》《西周的政体》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总体来看,立论的基础还在类型学的分期。所谓金文书体,也需要服从于青铜器分期的大框架。但这是一个新视角,从新视角出发,或可对框架有些微的调整。作者有中国学术的功底,在日本深化,又经受了欧美学界关于中国上古史领域,尤其是文字领域研究的理论洗礼。中西交融,总是令人耳目一新。一个小问题在于,铜器制造既然长期一器一模,那么如何保证同组器不会由不同的人负责书写?
评分不过是以前的论文结集而已,没有参考近年新出材料跟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任何修改,却莫名其妙地加了绪论,伪装成专著,不伦不类的。很不推荐!
评分不是很能接受某些论证。比如秦子的那篇。。。。
评分年代跨度不小的论文集。金文书体、铭文生成研究的几篇,抽出来勉强算个专著。几个结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裘先生的俗体说与松丸道雄宫廷体的基础上有所进展。李学勤号召将金文研究带到档案文书一类方向,看李峰先生书可以有所启发。琱生尊的解释颇费踌躇,该不会又是个历组卜辞?未必是。其实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古文献古文字学界看来有点悠游外围的味道,但是讲真,除了撅起屁股认字,好好对金文文本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
评分虽然基本是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合集,但有些以前是以英文发表的,翻译过来以中文结集出版还是很好的。而且意外地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主题性还比较强,可以算是专著性质的论文集。照应了金文书体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青铜器的铸造与其性质等)。看李峰老师的书会给人比较多的启发,这本当然也不例外。但金文书体研究需要克服的障碍太多,比如金文书体的制造显然比纸质文书复杂,不仅存在镂于金石的过程,更牵涉到青铜器的性质问题。书写与铸造本就是青铜时代两种重要的独断性权力,该如何调和这种垄断性权力和实际中的某种权力泛化现象?总之,要得出令学界比较信服的结论,金文书体的研究还可谓任重道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