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與香港

冷戰與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麥志坤(Chi-Kwan Mark)
出品人:
页数:308
译者:林立偉
出版时间:2018-9
价格:HK$13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8851328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香港
  • 历史
  • 冷战
  • 国际关系
  • 香港史
  • 历史学
  • 香港研究
  • 殖民地
  • 冷战
  • 香港历史
  • 政治
  • 社会文化
  • 中英关系
  • 国际关系
  • 20世纪
  • 香港政治
  • 历史研究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後,中國沒有要求取回香港,香港經濟轉型成功,由此看來香港似乎很安穩,但在大英帝國版圖內的香港實際上卻十分脆弱,這既因為中國的威脅,也由於大英帝國的沒落和美國在冷戰時期的需求。其脆弱性在鮮少人聽聞的「1957年問題」中達到頂點,1957年時英國在香港地位很不確定,其嚴重程度超過1949年前的任何時期。

這項學術研究把香港放在亞洲冷戰大格局下英美關係的中心。現有的研究多半孤立地處理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本書則不一樣,它探討英美政策不斷變化的互動──這兩個盟友如何看待、應對和試圖影響彼此的政策和行動。對於香港在圍堵中國的參與,此書也提出重要的新解釋。麥志坤博士認為,英國人擔心可能遭中國報復,因此堅持香港的角色當盡量不要太顯眼,而且是非對抗性質,美國人也接受英國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華盛頓的高層決策者評估香港的重要性時,不是只看香港本身,而是著眼於英美關係這個背景──香港被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用來爭取英國支持美國在亞洲其他地方的政策。

麥志坤博士利用多種英國和美國檔案和中文資料,探討英美政府如何就香港在冷戰中的作用互相討論、爭辯和齟齬,並揭示英美同盟的動態變化,以及細小盟國在全球衝突中的兩難處境。

作者简介

麥志坤(Chi-Kwan Mark)

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英國牛津大學現代史博士。目前任教於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史、中英關系、冷戰史。近著有The Everyday Cold War: Britain and China, 1950-1972 及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945,並在Diplomatic History、Modern Asian Studies、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i
鳴謝 vii
縮寫對照表 xiii
緒論 1
第一章 英國、中國和美國冷戰思維中的香港 13
香港史 13
香港、中國和英國的冷戰策略 21
中共對英屬香港的態度 28
美國政策中的反殖民主義、反共主義和「特殊關係」 33
第二章 堅守不可守的殖民地:英美關於香港安全問題
的交流 45
中共的勝利及其對香港的影響 46
共產黨介入韓戰和香港無法防守的狀況 55
關於美國對香港興趣的看法 61
在保衛香港問題上討價還價 68
保衛香港還是把它去殖化? 75
小結 89
第三章 應對政治威脅:英美對華政策中的香港 95
香港的未來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96
建交前的談判和兩航事件 106
韓戰中的「香港因素」 113
艾森豪威爾察知香港的脆弱情況 123
中國海上內戰中的香港 124
1956 年暴動、中國代表權和「兩個中國」 134
小結 142
第四章 局限經濟戰爭:香港與對華出口管制 147
緩慢的起步 150
延宕與猶豫 157
對香港事實上的禁運與美國官僚政治 161
要求對華實施額外經濟制裁的國際和國內壓力 169
麥克阿瑟聽證會後出現的困難 177
管制從事對華貿易的英國船舶 182
香港出口管制的效果 187
要求取消「中國差別」的壓力 190
小結 194
第五章 約束香港的「海外美僑」:情報、秘密行動和宣傳 199
美國情報體系和英國人之間的聯繫 200
情報蒐集的密切合作 201
英國對美國秘密行動的戒心 208
公開和秘密的宣傳手段 217
救濟大陸難民:人道援助還是宣傳 228
小結 238
結論 241
英美互動中的香港,1949-1957 242
香港、冷戰和英美「特殊關係」 248
後記 255
參考文獻 26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硕士学涯来说意义有些特殊,所以想就此书的学术研究背景和意义等做一个浅显的介绍供参考。 麦先生是史学背景出身的,而且学术生涯大半在英国度过。原著是英文,可读性很强;此书是译著,而且译者是一位台湾学者,因此在遣词造句上会比较遵循港台惯例,但不影响理解...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硕士学涯来说意义有些特殊,所以想就此书的学术研究背景和意义等做一个浅显的介绍供参考。 麦先生是史学背景出身的,而且学术生涯大半在英国度过。原著是英文,可读性很强;此书是译著,而且译者是一位台湾学者,因此在遣词造句上会比较遵循港台惯例,但不影响理解...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硕士学涯来说意义有些特殊,所以想就此书的学术研究背景和意义等做一个浅显的介绍供参考。 麦先生是史学背景出身的,而且学术生涯大半在英国度过。原著是英文,可读性很强;此书是译著,而且译者是一位台湾学者,因此在遣词造句上会比较遵循港台惯例,但不影响理解...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硕士学涯来说意义有些特殊,所以想就此书的学术研究背景和意义等做一个浅显的介绍供参考。 麦先生是史学背景出身的,而且学术生涯大半在英国度过。原著是英文,可读性很强;此书是译著,而且译者是一位台湾学者,因此在遣词造句上会比较遵循港台惯例,但不影响理解...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硕士学涯来说意义有些特殊,所以想就此书的学术研究背景和意义等做一个浅显的介绍供参考。 麦先生是史学背景出身的,而且学术生涯大半在英国度过。原著是英文,可读性很强;此书是译著,而且译者是一位台湾学者,因此在遣词造句上会比较遵循港台惯例,但不影响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结果一本国际关系史论著的作者是历史专业……?研究涉及了许多细节,选题也比较特别,然而书中翻来覆去概括的结论重复次数实在太多了。标题着实应该改改,四个元素(香港,冷战,英国,美国)确实都有,但此书真正讲的是冷战背景下英美关系当中的香港因素(似乎侧重于英国视角)。

评分

無意中起書局發現論文參考資料lol 這位老師已經算研究香港國際史有名的專家了 今年論文繼續靠他

评分

偏重于政治和经济视角研究英美在冷战时期应对香港问题的一部好书,建立在一手史料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常可能被大众误会的观点,为维持中立姿态,英国确实在平衡钳制国共和美国在香港地区的政经和宣传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因为缺少文化冷战的纬度,这个论文给出英国基本保持中立的视角真的能否站住脚,可能还需要文化史研究的学者来给予进一步论证才行

评分

無意中起書局發現論文參考資料lol 這位老師已經算研究香港國際史有名的專家了 今年論文繼續靠他

评分

偏重于政治和经济视角研究英美在冷战时期应对香港问题的一部好书,建立在一手史料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常可能被大众误会的观点,为维持中立姿态,英国确实在平衡钳制国共和美国在香港地区的政经和宣传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因为缺少文化冷战的纬度,这个论文给出英国基本保持中立的视角真的能否站住脚,可能还需要文化史研究的学者来给予进一步论证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