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明末清初的历史真相,一部壮烈恢弘的家族史诗
赵世瑜、陶继明作序推荐
嘉定建县800周年特别纪念版
...................
◎ 编辑推荐
☆ 侯家的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官员、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尧封,生平对儿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生活于明朝末世的侯家子孙,一直用思想、用行动践行这一目标。
☆ 明末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腥风血雨让嘉定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打击。《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在朝代鼎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从小处着眼,用鲜活、珍贵的细节,还原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家族的荣辱变迁,窥见中国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变。
☆ 嘉定,古称“疁城”,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嘉定建县的申请正式获准,以年号为名。本书出版之时恰逢嘉定建县800周年,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 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上海市嘉定地方史专家陶继明作序推荐,复旦大学历史系冯贤亮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忠烈之门。侯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第一等人”,是侯氏家族中的首位进士侯尧封的人生追求和宏大理想,后来成为侯氏的家训。《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以侯氏家族的侯峒曾为中心人物,广泛搜罗前人未用、少用的史料,试图还原一段尘封的真实历史,用鲜活、珍贵的细节消解由来已久的模式化人物形象。时代的更迭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碰撞出无数令人唏嘘的细节,让今人感同身受。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也可以具象地窥见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生活。
◎ 名人推荐
之所以说本书适合于大众阅读,并不是说本书没有学术性,因为作者毕竟受过专业训练,利用了大量文献,比如地方志、侯峒曾的文集,等等……根据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发挥。这种叙事风格很类似朱东润先生的传记文学,读过《张居正大传》和《陈子龙及其时代》的读者一定熟悉这种传统。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全书尽管写了侯氏家族的兴衰,涉及侯氏家族中许多人物的荣辱浮沉,但落笔以侯峒曾、侯岐曾兄弟为轴心,主从分明,不蔓不枝;此书的语言和文风有欧化的印痕,明显受到海外汉学家史景迁的影响,将严谨与通俗相结合,辅以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注重文学性、故事性,注意打捞历史深处那些令人忽视的细节;作品巧妙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边界,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使严肃而沉重的题材鲜活起来,读之觉得生动、细腻,有很强的可读性……
——陶继明(上海市嘉定地方史专家)
宋华丽,山东临沂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赵世瑜教授,读研期间译有《嘉定忠臣》一书。现就职于青岛城市传媒,工作之余历时五年完成本书。
《第一等人》出版了,媳妇儿写的书,为她高兴,到现在都没给她道喜,哪怕是竖起大拇指点赞。生活的琐事太多,工作、家庭、老人和孩子,忙得团团转,很想说一句:老婆,辛苦了,替你高兴!想想这几年,一个结束北漂来到青岛的女孩,一个回归家庭的女人,一个生娃带娃的猫妈,一...
评分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47616 澎湃新闻记者 钟源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
评分《第一等人》出版了,媳妇儿写的书,为她高兴,到现在都没给她道喜,哪怕是竖起大拇指点赞。生活的琐事太多,工作、家庭、老人和孩子,忙得团团转,很想说一句:老婆,辛苦了,替你高兴!想想这几年,一个结束北漂来到青岛的女孩,一个回归家庭的女人,一个生娃带娃的猫妈,一...
评分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47616 澎湃新闻记者 钟源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
评分《第一等人》这四个字其实是让我有点排斥的,但我还是屈服在封面设计上了,几番犹豫之后,决定读一下序再说,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果然是望文生义了。 宋老师(达者为师)的写作手法阅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起初还有一些顾虑,毕竟这是一部偏向于正统的历史类书籍,又是以家族...
是一部关于一个家族在朝代更替中兴衰浮沉的变迁史,也透过这个家族的起落兴衰一窥那个年月普通人的生活浮沉。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可能有时候不是太能理解为什么明末的文人们如此抵抗清朝,假如清朝依旧是汉族统治者,也许他们不会如此激烈。但那时人们的想法是不能用现在我们的视野去评判的。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伴着城破而就义的侯氏三父子也许做到了忠,但留下的侯家一家老小后来的颠沛流离却让他们没有做到孝。也是因为清朝后来逐渐走向太平盛世,才有了官方承认他们是忠臣的机会。忍不住感叹,人的一生很多时候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说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周遭的环境就对你有莫大的影响。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都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吧。不过,在家族衰落之后后世子孙也一直不出仕清朝,倒是真的值得我们崇敬。可惜侯家后世子孙就此渺无音讯了
评分作者下了很多的功夫,史料的收集很齐全。但是本书最大的问题,如同作者的教授在序中所写的那样,好的历史作品必须是“坏人”写出来的。从这点上,作者缺少对主人公的“直言不讳”。
评分写法比较生动,但一些时间和历史细节有问题。
评分以大众读物的标准来看写得很不错了,参考文献丰富,作者的文笔也比较流畅。 感慨于作者最后总结的“‘忠义爱国’的背后,是世人难以承受的分量”。昨天看《绿豆花》的时候也在想,对于那些最终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来说,虽然他们的人生中曾经有过被后世传颂的“高光时刻”,但对他们本人来说,为这一“高光时刻”付出的惨痛代价只有自己知道,隐藏在荣耀背后的苦痛还是只能由自己或是后人承受。
评分作者是赵世瑜学生。这本书写的是嘉定世家侯氏家族从明代后期到清初的家族变迁,主要以人物为核心,按时间书写,史料丰富,能读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结合明末清初抗清运动嘉定三屠等大时代背景,写得还算合格。但是,这本书看得出作者缺乏写史的眼光、识见和问题意识,不知道反思什么,被传主事迹感动却跳不出来,一味自我嘘唏,把丰富的史料写得无精打采,但亦难觅文学叙事的浓烈激情,被写史的意识束缚,最终写成这么一部只能说尚可的读物,史料是博士生的水平,观念却不敢超纲。本书呈现的侯氏家族个案,有很多文章可做,包括传主的弱点、观念的形成,嘉定屠城前夕反清民众内部的相互残杀与侯氏家族的选择,“治乱”模式下的抵抗等等。作者太像分析文学史人物而非历史人物。若非最后写侯氏家族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还以为此书是其后人委托所著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