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

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機械工業齣版社
作者:[美]丹·P.麥剋亞當斯(Dan P. McAdams)
出品人:
頁數:292
译者:隋真
出版時間:2019-1
價格:5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1161545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哲學
  • 人類學
  • 生活
  • 文學
  • 文化研究
  • 符號學
  • 社會學
  • 故事
  • 敘事
  • 文化
  • 社會
  • 人類學
  • 生存
  • 意義
  • 身份
  • 記憶
  • 共同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是誰?我如何融入我周圍的世界?

本書發人深省,富有創新意義,它揭示瞭人們通過創造個人神話,來發現自己生活與生命的真實和意義。傳統觀點認為人格由諸多固化的、不變的特徵構成,或是認為人格會遵循每個人都要經曆的、可預期的階段發展,而作者挑戰瞭這些傳統觀念,並令人信服地指齣我們是自己敘述的故事。書中引用瞭大量科學研究,並同時保持瞭可讀性、吸引力和平易感,探索瞭如何理解和修正我們的個人故事可以為我們的生活開闢新的可能性。

著者簡介

丹 P. 麥剋亞當斯(Dan P. McAdams, 1954—)

教授,1979年於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在西北大學心理係擔任係主任,同時也是生命研究實驗室(Fole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ves)的主任。他是人格和人生故事領域的代錶人物。他認為:“人生故事不僅僅反映人格,它們本身就是人格,確切點說,它們同傾嚮性特質、人生目標、價值觀等因素一樣,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最著名的理論是人格的三層次理論:

從齣生開始,人即開始擔當“演員”的角色,有自己的個性特質,有需要扮演的社會角色,並且要與世界進行互動。

隨著年齡增長,人有瞭自己的目標,於是成為“經紀人”,開始做決策,以期獲得意想中的結果。

最後則是“作者”的層麵,即從過往經驗中生成對未來的預期,並逐漸呈現齣一個“敘述性自我”(narrative self)。

譯者簡介

隋真,心理工作者,畢業於社工專業全美排名第一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精神健康方嚮。

圖書目錄

目錄
譯者序
作者序
前言 生命與神話
第一部分
將生命變作故事
第1 章 故事的意義 / 2
什麼是故事 / 8
熱愛敘事的心智 / 11
治愈的故事 / 15
神話與故事 / 18
人們如何發展自己的個人神話 / 19
第2 章 敘事基調與意象 / 23
依戀關係 / 24
自體 / 28
敘事基調 / 30
神話的形式 / 34
意象與神話 / 37
意象來自哪裏:兒童的假扮世界 / 39
意象的來源:文化的作用 / 45
第3 章 主題與意識形態背景 /52
童年動機主題的齣現 / 52
我們想要什麼 / 54
動機與主題:童年後期 / 58
我不知道我是誰瞭:步入青春期 / 60
意識形態背景 / 65
什麼是善的?什麼是真的 / 71
第4 章 成為製造神話者 /75
成年生活的輪廓 / 79
自我的曆史 / 86
優秀的神話 / 93
第二部分
故事角色
第5 章 角色與意象原型 /98
傢庭與工作之間的分裂 / 99
打造主要角色 / 103
意象原型的性質 / 106
第6 章 主體性與共融性角色 /114
主體性角色 / 115
共融性角色 / 129
第三部分
成年時期的神話性挑戰
第7 章 身份認同、痼疾與信念 /144
痼疾和瓶頸 / 145
老鴇的事工 / 153
信仰與宗教的意識形態 / 159
尋找意義的雅皮士 / 167
第8 章 在中年,將一切整閤起來 /174
中年生活 / 176
整閤性意象原型:權力與愛 / 182
一位女性的故事:卡倫·霍妮的演變 / 190
第9 章 生成新的開始 /202
為瞭不朽 / 203
一代人的禮物 / 206
我可以創造些什麼來實現我的價值觀 / 220
第10 章 探索你的個人神話 /231
識彆個人神話 / 233
實踐個人神話 / 244
改變個人神話 / 249
後記 超越故事 /255
附錄1 主體性與共融性 /258
附錄2 核心情節 /268
注釋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网络社交人格的建立需要故事,社交网络的本质就是故事。日记、随笔、经历、自拍、vlog都是故事。 “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线性叙事过程中,人们选取对他们重要的故事,故事本身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不需要表达欲,而是需要...

評分

网络社交人格的建立需要故事,社交网络的本质就是故事。日记、随笔、经历、自拍、vlog都是故事。 “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线性叙事过程中,人们选取对他们重要的故事,故事本身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不需要表达欲,而是需要...

評分

网络社交人格的建立需要故事,社交网络的本质就是故事。日记、随笔、经历、自拍、vlog都是故事。 “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线性叙事过程中,人们选取对他们重要的故事,故事本身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不需要表达欲,而是需要...

評分

网络社交人格的建立需要故事,社交网络的本质就是故事。日记、随笔、经历、自拍、vlog都是故事。 “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线性叙事过程中,人们选取对他们重要的故事,故事本身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不需要表达欲,而是需要...

評分

网络社交人格的建立需要故事,社交网络的本质就是故事。日记、随笔、经历、自拍、vlog都是故事。 “过去是谁,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线性叙事过程中,人们选取对他们重要的故事,故事本身变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不需要表达欲,而是需要...

用戶評價

评分

突然就在故事和個人現實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

评分

找到信仰 完成承諾 書寫自己的故事

评分

難讀,不知道咋買的這本書,再一看想讀點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评分

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神話故事,如何定義自己,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评分

浪費瞭這麼好的一個題材! 用故事去隱喻人生有一定可取之處,但是糟糕之處:1、過於簡化與本質主義;2、用分類而不是解釋去充實內容;3、引用他人內容轉化為自己的內容,卻不是自己真正的創造,二流的知識傳播者。 另,博爾赫斯以為,短篇的小說往往是一段情節、一個特彆的故事,但長篇小說最終真正呈現的,卻是某一個特殊的人物。而這本書的作者充其量隻是在寫一個個短篇小說,根本沒有觸及到人生是個長篇小說這一隱喻,對故事淺嘗輒止。 最後,看人生需要用多個框架,而不隻是故事這個緯度,否則非常狹隘,但作者還是沒有跳脫這個緯度,隻是在構建一個封閉的、分類式的理論,本來多好的一個題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