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小說觀念譯轉

晚清中國小說觀念譯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關詩珮
出品人:
页数:346
译者:
出版时间:2019-5
价格:HK$ 1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62074585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晚清
  • 翻译史
  • 小说
  • 文学研究
  • 關詩珮
  • 关诗珮
  • 现当代文学研究
  • @港版
  • 晚清中国小说 观念 转译 小说史 文化转型 译介 传统文学 知识分子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剖析晚清到五四現代化歷程中,「小說」成為主流文學類型、發揮社會影響力的歷程;亦回顧和反思林紓等時代中文化人的命運。

本書立足詳實的文史資料,探討中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古代「小說」一詞,如何經翻譯而置換了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從道聽塗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的意涵,轉譯成現代西方的“the novel”之意。

全書以晚清以降,具代表性的現代中國小說理論家梁啟超、呂思勉、魯迅等及其小說理論,抽絲剝繭,分析他們文論中演繹的「小說」概念,如何通過存「形」、保「音」、易「義」這種偷天換日的手法,承載了經東洋傳入的西洋小說觀念,讓「小說」這個漢語詞彙,慢慢成為了像「文學」、「社會」、「存在」等的「翻譯語」。從而促成了新文學的出現,沿用至今。直至今日,「小說」都是富有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流文學類型。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又以專門分析晚清作家吳趼人及翻譯家林纾的文學實踐例,描繪這一「小說」現代化歷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盪、明暗難辨,引發我們對文學、歷史批判性的審讀和思考。

作者简介

關詩珮,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於2002-2003年獲日本文部科學省獎學金資助負笈東京大學,於2009年出任東京大學副教授。關詩珮近年獲得不同研究資助以參與多種國際研究計劃,曾於2014年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2017年客席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2018年獲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獎學金為其訪問研究員。

研究興趣包括翻譯研究(文學翻譯、中國翻譯史)、近現代中國文學史及香港文學,已出版學術論文約70餘篇,近著包括《譯者與學者:香港與大英帝國中文知識建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全球香港文學:翻譯、出版傳播及文本操控》(新北:經聯,2019年)。

目录信息

緒論
甲部 譯轉小說概念
第一章 重探「小說現代性」——以吳趼人為個案研究
一、引言
二、吳趼人小說的「傳統性」
三、吳趼人小說的「現代性」
1. 第一人稱
2. 限制(限知)視角
3. 倒裝敘述
4. 框式結構
四、傳統小說的「現代性」
五、以敘事手法探討小說現代性的困局
六、小結
第二章 移植新小說觀念:坪內逍遙與梁啟超
一、引言
二、坪內逍遙與梁啟超:現代「小說」觀念的啟蒙者
三、小說的地位
四、小說的歸類
五、小說的分類
六、「小說」作為“novel”的對譯語
七、小結
第三章 呂思勉(成之)〈小說叢話〉對太田善男《文學概論》的吸收——兼論西方小說藝術論在晚清的移植
一、引言
二、呂思勉與太田善男的藝術論
三、小說的兩種特質:勢力與藝術的對立
四、模仿論以及「寫實與理想」的論爭
五、文學之美
六、小說作為文學類型
七、小結
第四章 唐「始有意為小說」:從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看現代小說(虛構)觀念
一、引言
二、小說與小說書
三、唐始有意為小說
四、個人的造作
五、小說為藝術
六、小結
乙部 翻譯小說實踐
第五章 從林紓看中國翻譯觀念由晚清到五四的轉變——西化、現代化與原著為中心的觀念
一、引言
二、晚清的譯界
三、對譯筆的重視
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五、五四
六、原著為中心觀念
七、小結
第六章 現代性與記憶:「五四」對林紓文學翻譯的追憶與遺忘
一、引言
二、「五四論述」通過遺忘並壓抑對林紓的記憶而來
三、林紓成為新翻譯規範建構者的重要記憶
1. 文學翻譯是否可行
2. 直譯與意譯之討論
3. 譯者的條件
4. 重譯
四、林譯小說成為中國文學西化起源的象徵符號
五、林譯成為翻譯史上的符號
六、小結
第七章 哈葛德少男文學(boy literature)與林紓少年文學(juvenile literature):殖民主義與晚清中國國族觀念的建立
一、引言
二、維多利亞時代的哈葛德與晚清的林紓
三、英國的殖民主義與晚清的國族觀念
四、維多利亞的時代少年文學與少男冒險文學
五、晚清的少年文學及林紓增譯的少年氣概
六、林紓對少年身份所產生的焦慮
總結
名詞及重要主題索引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林译哈葛德将维多利亚英国社会同晚清中国转成同一势位,为老大帝国引入少年英气,投射林垂垂老矣的身世之感;林纾从位居神坛到被拉下神坛,反映翻译观念从译者拥有绝对权威,到以原著为中心的转变。而五四众将对林译的刻意遗忘与身后追忆,却是将其化转为符号,为自己早早参与中国文学西化进程平添象征资本;《小说史略》区分小说和小说书,前者以文辞为目的本身,为艺术而艺术,标志小说观念从丛残小语到叙事虚构的转变;吕著之受太田善男影响,特别是写实与理想之二分,而小说分类标准受管达如影响;梁移植坪内逍遥小说和novel的对译;以吴趼人的研究史说明纯以叙事模式的转变来界定小说现代性存在局限。举一反三可以研究晚清戏剧概念译转,Patricia Sieber,夏晓虹,孙柏和Regina Llamas都有相关著述,可以作参考。

评分

林译哈葛德将维多利亚英国社会同晚清中国转成同一势位,为老大帝国引入少年英气,投射林垂垂老矣的身世之感;林纾从位居神坛到被拉下神坛,反映翻译观念从译者拥有绝对权威,到以原著为中心的转变。而五四众将对林译的刻意遗忘与身后追忆,却是将其化转为符号,为自己早早参与中国文学西化进程平添象征资本;《小说史略》区分小说和小说书,前者以文辞为目的本身,为艺术而艺术,标志小说观念从丛残小语到叙事虚构的转变;吕著之受太田善男影响,特别是写实与理想之二分,而小说分类标准受管达如影响;梁移植坪内逍遥小说和novel的对译;以吴趼人的研究史说明纯以叙事模式的转变来界定小说现代性存在局限。举一反三可以研究晚清戏剧概念译转,Patricia Sieber,夏晓虹,孙柏和Regina Llamas都有相关著述,可以作参考。

评分

林译哈葛德将维多利亚英国社会同晚清中国转成同一势位,为老大帝国引入少年英气,投射林垂垂老矣的身世之感;林纾从位居神坛到被拉下神坛,反映翻译观念从译者拥有绝对权威,到以原著为中心的转变。而五四众将对林译的刻意遗忘与身后追忆,却是将其化转为符号,为自己早早参与中国文学西化进程平添象征资本;《小说史略》区分小说和小说书,前者以文辞为目的本身,为艺术而艺术,标志小说观念从丛残小语到叙事虚构的转变;吕著之受太田善男影响,特别是写实与理想之二分,而小说分类标准受管达如影响;梁移植坪内逍遥小说和novel的对译;以吴趼人的研究史说明纯以叙事模式的转变来界定小说现代性存在局限。举一反三可以研究晚清戏剧概念译转,Patricia Sieber,夏晓虹,孙柏和Regina Llamas都有相关著述,可以作参考。

评分

晚清时期,社会只从译笔去衡量翻译作品,到了五四时期,翻译标准则是以贴近原文为中心。

评分

甲部考察“the novel”的概念如何通过英-日-中的渠道被移植到近代中国,取代了传统的“小说”概念。梁启超借助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主要观点提出“小说界革命”;吕思勉《小说丛话》借鉴太田善男《文学概论》,探讨小说艺术性。乙部以林纾为个案,探讨晚清到五四中国翻译规范的演变,以及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如何移植新观念。从晚清的意译风尚到五四以原著为中心,林纾在规范确立的过程中成为牺牲品。林纾翻译哈葛德的少男文学,以自强御敌的民族观念替换原作的殖民主义,从而达到反殖民的目的。个人比较喜欢《现代性与记忆:“五四”对林纾文学翻译的追忆与遗忘》一文。 问题意识。不能以叙事技法作为判断小说现代性的唯一标准。 勘误:p168将《昕夕闲谈》误作西方传教士所译小说。实为蠡勺居士蒋子让所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