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娜•塞厄斯塔,战地记者、畅销书作家。塞厄斯塔没有错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任何一场战争,她用镜头和文字持续揭露战争与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的苦痛,因深入的调查与精彩的叙述而获奖无数,被评为欧洲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主要著作有《背对世界:塞尔维亚画像》(2000年)、《喀布尔书商》(2003年)、《格罗兹尼的天使:不为人知的车臣生活》(2007年)、《就在我们中间:一个屠戮者的故事》(2016年)。其中,《喀布尔书商》全球销量超200万册。《两姐妹》挪威语版于2016年出版,荣膺挪威文坛久负盛名的布拉哥文学奖。
2013年10月17日,挪威籍索马里姐妹阿扬和莱拉像往常一样出门,随后在一封发给家人的邮件里写道:我们决定前往叙利亚,尽我们所能去帮助那里的人……这件事我俩思考策划了一整年。
故事由此展开,一个平凡的挪威移民家庭因为两姐妹的这一举动而分崩离析。父亲萨迪克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女儿,命悬一线时仍不放弃要把女儿带回家的希望。母亲萨拉则带着两个幼子放弃了北欧平静的生活,回到了他们曾因战乱逃离的索马里。
这是一个家庭故事的放大,更是一个残酷现实的缩影。据悉,仅在挪威就有90多个家庭的孩子去了叙利亚,如同萨迪克与萨拉一样,很多父母仍在苦苦期盼他们的孩子能够早日回家。
《两姐妹》是我最近看过的颇具分量的一本书。原因有二,其一自然是它的体量足够的惊人,五百余页的故事显得相当的厚重;其二则在于故事本身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索,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纪实,故事中的两姐妹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更多地像两姐妹一样的故事还在世界的不同角...
评分五一期间,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大部头的纪实文学。 书籍记叙对象是一个与笔者同龄的挪威籍索马里裔姑娘和她的妹妹。她们随父母从索马里移民到挪威,依靠挪威政府提供的各种高福利政策而生活,也享受着很好的教育,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受当地及网络所宣传的伊斯兰原...
评分 评分作者奥斯娜是一位战地记者,她写的这本纪实小说客观真实,充满人文主义关怀,通过事实探讨并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女孩会做出这样看起来极其不合理的决定? 恰好我出生的家乡小镇是以msl文化为主流的,对ysl教有很深刻的认识,书中作者所说的宗教理论和青年的思想都很了解...
评分读完心怦怦直跳,我好像更了解了伊斯兰世界,又好像没有。宗教这样的人造真相居然在现代社会还能有如此大的能量着实令人心惊,“伊斯兰国”可以说是现实版使女的故事了,但很遗憾,在这本书里没有幡然醒悟之人。
评分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作者在书里记述了索马里裔挪威籍姐妹阿扬和莱拉决定去叙利亚参加圣战的经过。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年轻人走上极端主义道路的原因:这些少数族裔年轻人作为第二代移民,认为他们在所在国家并没有得到无差别的对待。他们从宗教极端主义中找到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与此同时,参与圣战也是他们摆脱原生家庭不幸的一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对浪漫、权力等的追求。第二,书中描写了父亲萨迪克亲赴叙利亚寻找女儿的经历。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管理松散,人口走私网络发达。而在叙利亚内部,武装割据,治理系统完全崩塌。第三,为什么两姐妹拒绝回挪威?外国圣战者是“伊斯兰国”的中坚力量,在统治结构里处于上层,他们及其妻子享有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的孩子会进入精心安排的教育体系,被培养成为下一代圣战战士和他们的母亲。
评分两姐妹自认为是救赎者,却一直在做毁灭者的角色。自我认同之路太过艰难。
评分参加圣战,她便可以把父母从地狱里解救出来。因为殉道者可以选择70个家人与他一起升入天堂。莱拉认为她是为了父母而牺牲自己。
评分之前看过《中东现场》,对中东各阿拉伯国家有一点了解,对那里生活的人们也有一些同情,所以,这本书可真叫我大开眼界,居然还有人不顾一切地往战区跑。 心疼萨迪克,并不齿于两姐妹的行为。 我依然相信,宗教是劝人向善的,而不是怂恿一帮人去残害另一帮人——那样的东西只能叫邪教,是不可能在世上存活上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所以,问题不在宗教,而在于人。 书上没有分析,两姐妹往火坑里跳,是怎么个心路历程,只是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也不可能通过两姐妹的发给家人的信息去分析,那样太不可靠。我无法相信她们,也不同情她们,只是幸亏,我身边没有这样的xx。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