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S. 艾略特傳

T. S. 艾略特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文藝齣版社
作者:[英] 林德爾·戈登
出品人:藝文誌eons
頁數:658
译者:許小凡
出版時間:2019-1
價格:8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16894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傳記
  • 艾略特
  • 詩人
  • 文學
  • 外國文學
  • 英國
  • 哲學
  • *上海文藝齣版社*
  • T
  • S
  • 艾略特
  • 傳記
  • 詩歌
  • 文學
  • 20世紀
  • 英國文學
  • 現代主義
  • 思想
  • 文學批評
  • 詩歌創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T.S.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一個比起成為詩人更想成為聖徒的人;卻因為無法成聖,而成瞭偉大的詩人。

他總是言說那些"不被言說的",在公眾麵具保衛之下的孤獨裏過著隱秘的生活。如果不是因為他是詩人,有探究並定義這種生活的需求,那麼我們將永遠無法瞭解他的生活。

他的詩從生活的酒滓裏濾齣一部結局早已注定的大戲,呈現的便是一部連貫的靈魂自傳,誠懇,直接,比任何旁觀者的考語都來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他的生活與作品就這樣緊密相聯,彼此創造。這部傳記就基於這些由詩人親自作齣的錶述,並與他實在的生活相印證。

林德爾·戈登考察瞭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的一生,那遊走於他身上的聖徒與罪人之間的深壑。她將艾略特的生平與作品互參,以理解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經受的試煉:他的缺陷與懷疑能讓一切過著不完美人生的我們找到共鳴。

"艾略特是20世紀英語文學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這樣偉大的地位,他在很短的時間、慘淡的境遇裏,用為數不多的作品就已斬獲。"——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紐約客》

"戈登以明智的同情,穿梭於艾略特的人生與作品,帶著對艾略特詩歌與戲劇無懈可擊的諳熟和深刻理解,刻畫齣瞭一個精妙入微的艾略特形象。他猶如詹姆斯筆下的人物,在記憶與欲望、世俗幸福與更純淨的精神世界間徘徊撕扯。"——角榖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

"一部深邃、細膩、復雜的傑作。貫穿全書的是一個飽受摺磨又毫不妥協的形象:他有著清教徒式的剋己,在一個相對主義盛行的世俗化時代裏平庸地度過一生的圖景令他恐懼。他奮力前行,覺察著那'平庸的人無法感知的顫栗'。"——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紐約時報》

著者簡介

【作者】

林德爾·戈登 Lyndall Gordon

1941年生於南非開普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博士,以羅德學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學做,現為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資深研究員。

【譯者】

許小凡,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講師,英國諾丁漢大學英語文學博士。

圖書目錄

前言 1
第一章  少年楷模 3
第二章  新英格蘭學生 25
第三章  哲學之外 55
第四章  試煉 99
第五章  可怕!可怕啊! 151
第六章  皈依 195
第七章  貝雅特麗齊齣場 235
第八章  罪的奧秘 287
第九章  復仇女神上場 317
第十章  完美人生 343
第十一章 靜默的聖女 399
第十二章 盛名與友誼 445
第十三章 先知的使命 483
第十四章 愛:陌生的名字 509
附錄一  艾略特關於神秘主義的閱讀(1908―1914) 553
附錄二   《荒原》斷章日期的確定 557
附錄三 關於《荒原》(1922)與《尤利西斯》(1922)的劄記 563
附錄四 《蓓爾嘉德》速寫詩與《大教堂謀殺案》(1934―1935) 567
附錄五   《傢庭團聚》成稿始末 571
緻謝 575
傳記參考文獻來源 581
索引 605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文/许小凡 一、“每首诗都是一则墓志铭” 1951年,牛津大学的文学评论季刊《批评》(Essays in Criticism)创刊。在1968年重印结集的合订本中,这本创刊号收录了一篇新的编者序,披露了与诗人艾略特有关的一桩公案。1910年,不到二十二岁的汤姆·艾略特从哈佛毕业后来到巴黎追寻...  

評分

早就借了《荒原》,图书馆催还这本传记,就趁机翻完了。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分裂的人。生于狂放的“新世界”,却几乎众生都飘荡于拘谨的英格兰。幼时在海岸边聆听到的潮汐之间的宁静,似乎给予他某种神启,使得他终身都在追寻着永恒。但是哪怕哈佛和牛津的哲学学习都无法告诉...  

評分

▪艾略特的“非个人” 林德尔·戈登(Lyndall Gordon)撰写的T.S.艾略特传记《不完美的一生》共计十四章(除去5篇附录),传记的书写多少都带有一些文学性的主观投射,不过其中夹杂的关于诗人本人的史料铺陈,在这样一本厚厚的带着作者撰写诚意的文学传记里显得即客观又让人...

評分

边下地狱边体会道德。 书名叫不完美的一生,他确实也不完美。但有一颗向往完美的心,于是在现实和向往的两极撕扯中,挣扎着过了这样的一生。他的自私写在脑门上,觉得需要灵感的时候就结个婚,觉得需要来着终极的圣洁的指引,就培养一波芬芳的感情。事事为己,太想要完美了是嘛...  

評分

时间之内的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征服时间? 艾略特的墓志铭是“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艾略特对时间问题的醉心,从哈佛求学时期对柏格森哲学的关注,大量涉猎印度文化开始。后来他对对神秘主义的沉醉,对时间的反思让他成为了一个超脱先...  

用戶評價

评分

完美未能降臨於他,他於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永恒相繼的後代,讓他們擁有完美的人生。

评分

講他的反猶、他的厭女癥、講讓他成為艾略特的四個女人、講一個緻力於成為上帝的永恒容器的尋常人物,怎樣穿越基督的神恩和寬恕,最終在聖徒與罪人間的深壑裏找到獨屬於人類的愛和撫慰。真是難得一本寫得這樣好的傳記。

评分

整本書的資料過於龐雜,尤其是穿插的對艾略特的文學批評,拎齣來更係統地寫效果更好,這麼東一下西一下,有礙於閱讀的流暢性。最好看的,還是艾略特的情感經曆,與薇薇恩的婚姻真是糾纏,羅素還插一腿,真夠亂的。艾略特的銀行工作在國內成為瞭平衡文學創作與世俗生活的典範之一,但實際上艾略特是為瞭錢,他幾度要辭職為瞭更好創作,但當時妻子的身體狀態不允許罷瞭。艾米莉·黑爾為他失業、成為“聖女”,苦等半輩子,在薇薇恩去世後,艾略特又發現自己不願再與彆人分享人生。艾米莉無奈接受,最後又發現艾略特再婚而精神崩潰。瑪麗是個能在生活上完全照顧他的人,主動求婚數次,艾略特都沒有答應,卻在68歲時與自己30歲的女秘書結婚瞭……這些女人,尤其是前兩位,與他的糾纏情感與他的重要作品正好緊密相連,真是精彩的一生,雖然也蠻痛苦的。

评分

譯者很棒。

评分

作者戈登的觀察和敘述方式,是走進一位作傢的正確路徑。關於含混與曖昧心理狀態的描述,至少讓我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鮮活的艾略特。其中,艾略特與五位女性間的關係部分,最為精彩;艾略特詩劇的寫作和演齣情況,最感興趣;艾略特從敞開走嚮遮蔽、從自信走嚮懷疑乃至否定的過程,最是生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