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傢之哲思

史傢之哲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蔭麟
出品人:
頁數:385
译者:陳潤成
出版時間:2018-7
價格:79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29344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張蔭麟
  • 中國哲學
  • 哲學
  • 曆史
  • 2018
  • 思想史
  • 史學理論&史學史
  • 【思想學術史】
  • 史學
  • 哲學
  • 史論
  • 思想史
  • 中國史
  • 文化
  • 學術
  • 曆史
  • 傳統文化
  • 史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蔭麟在清華畢業生中可說與錢锺書齊名,曾被錢穆稱許為“中國新史學之大業,殆將於張君之身完成之”,惜乎英年早逝,但短短三十七歲人生卻已留下文史哲著作二百萬餘言,尤以文筆絢爛的《中國史綱》為最著名。

張蔭麟以哲治史,若要瞭解其史學,首先要研究他的哲學,但時下各種張蔭麟文集所收哲學文章,寥寥無幾。編者研究張蔭麟的學術多年,盡搜散見於民國報刊雜誌上的張蔭麟重要哲學文章和譯文三十多篇,塵封斯坦福數十年的張氏碩士論文也一並收錄書中,以饗讀者。

著者簡介

張蔭麟,號素癡,生於廣東官宦世傢,早年肄業清華學校,留美四年,獲斯坦福大學文學學士與碩士學位。1933年底返國,次年任教清華大學,抗日戰爭爆發後,隻身南下,先後任教天目山浙江大學及昆明西南聯大,1940年轉遵義浙江大學。

1942年以慢性腎炎病逝,時年37歲,彌留之際與病床前諸位學生逐一握彆,誦《莊子•鞦水篇》。

圖書目錄

編者序言 ———張蔭麟的哲學研究曆程 陳潤成 (001)
上編 論 文

一 哲學研究
毫無疑問的信仰 (003)
《荀子•解蔽篇》補釋 (005)
關於硃熹太極說之討論 (009)
中國書藝批評學序言 (013)
評馮友蘭君《中國哲學史》上捲(附馮友蘭答復) (028)
傳統曆史哲學之總結算 (043)
道德哲學之根本問題 (057)
玩《易》 (065)
可能性是什麼——一個被忽略瞭的哲學問題 (068)
道德哲學與道德標準 (071)
曆史哲學的根本問題(中國哲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摘要) (076)
評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捲(附著者答) (077)
讀史與讀《易》 (082)
宋儒太極說之轉變 (083)
附:賀麟:《與張蔭麟先生辨太極說之轉變》 (086)
中國史綱自序 (090)
陸學發微 (096)
歸納邏輯新論發端 (099)
王陽明以前之知行學說 (104)
柏格森(1859—1941) (106)
哲學與政治 (112)
論中西文化的差異 (116)
說同一(未完稿) (123)
北宋四子之生活與思想 (128)
二 哲學式對話錄
代戴東原靈魂緻馮芝生先生書 (132)
戴東原乩語選錄(二) (137)
戴東原乩語選錄(三) (149)
戴東原乩語選錄(四)———論思想自由與革命(對話體) (157)
戴東原乩語選錄(五) (164)
戴東原乩語選錄(六) (167)
戴東原乩語選錄(七) (172)
戴東原乩語選錄(八) (185)
戴東原乩語選錄補篇(一) (189)
戴東原乩語選錄乙編之一(為竊書案答辯) (196)
三 譯 作
斯賓格勒之文化論 (199)
白璧德論班達與法國思想 (283)
羅素《評現代人之心理》 (288)
羅素最近的心論 (291)
泰戈爾、愛因思坦論實在與真理 (294)
懷黑特論哲學之正鵠 (298)
下編 專 論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thical Theories of G.E.Moore and John Dewey Yin-Lin Chang(303)
摩爾與杜威:兩種倫理觀的比較 張蔭麟 撰/〔美〕勞悅強 譯 (358)

附:張蔭麟論文徵引書目 (401)
譯者附記 (403)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張其昀來信,討論國情,問及張蔭麟在美的學業和未來大計。關於學業,張蔭麟迴信說:“國史為弟誌業,年來治哲學社會學,無非為此種工作之預備。從哲學冀得超放之博觀與方法之自覺,從社會學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張蔭麟的學術生命中,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的關係從此定位。從1934年到1942年,張蔭麟的哲學研究曆程進入第三階段,他史哲雙棲,活躍於北平的史學和哲學圈子裏,以哲治史,撰寫中國通史,但對哲學的興趣未減。盧溝橋事發,抗日戰爭全麵展開,他輾轉西南,一麵講學,一麵著作,研究宋史,介紹西方的哲學思想,國難當前,實行以學術救國。他在1934至1936年這兩年發錶哲學論文,而現在他則誌業於國史,他在1935年應邀編撰中學曆史教科書,嚮清華請瞭假,專心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編寫一本大眾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張其昀來信,討論國情,問及張蔭麟在美的學業和未來大計。關於學業,張蔭麟迴信說:“國史為弟誌業,年來治哲學社會學,無非為此種工作之預備。從哲學冀得超放之博觀與方法之自覺,從社會學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張蔭麟的學術生命中,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的關係從此定位。從1934年到1942年,張蔭麟的哲學研究曆程進入第三階段,他史哲雙棲,活躍於北平的史學和哲學圈子裏,以哲治史,撰寫中國通史,但對哲學的興趣未減。盧溝橋事發,抗日戰爭全麵展開,他輾轉西南,一麵講學,一麵著作,研究宋史,介紹西方的哲學思想,國難當前,實行以學術救國。他在1934至1936年這兩年發錶哲學論文,而現在他則誌業於國史,他在1935年應邀編撰中學曆史教科書,嚮清華請瞭假,專心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編寫一本大眾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張其昀來信,討論國情,問及張蔭麟在美的學業和未來大計。關於學業,張蔭麟迴信說:“國史為弟誌業,年來治哲學社會學,無非為此種工作之預備。從哲學冀得超放之博觀與方法之自覺,從社會學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張蔭麟的學術生命中,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的關係從此定位。從1934年到1942年,張蔭麟的哲學研究曆程進入第三階段,他史哲雙棲,活躍於北平的史學和哲學圈子裏,以哲治史,撰寫中國通史,但對哲學的興趣未減。盧溝橋事發,抗日戰爭全麵展開,他輾轉西南,一麵講學,一麵著作,研究宋史,介紹西方的哲學思想,國難當前,實行以學術救國。他在1934至1936年這兩年發錶哲學論文,而現在他則誌業於國史,他在1935年應邀編撰中學曆史教科書,嚮清華請瞭假,專心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編寫一本大眾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張其昀來信,討論國情,問及張蔭麟在美的學業和未來大計。關於學業,張蔭麟迴信說:“國史為弟誌業,年來治哲學社會學,無非為此種工作之預備。從哲學冀得超放之博觀與方法之自覺,從社會學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張蔭麟的學術生命中,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的關係從此定位。從1934年到1942年,張蔭麟的哲學研究曆程進入第三階段,他史哲雙棲,活躍於北平的史學和哲學圈子裏,以哲治史,撰寫中國通史,但對哲學的興趣未減。盧溝橋事發,抗日戰爭全麵展開,他輾轉西南,一麵講學,一麵著作,研究宋史,介紹西方的哲學思想,國難當前,實行以學術救國。他在1934至1936年這兩年發錶哲學論文,而現在他則誌業於國史,他在1935年應邀編撰中學曆史教科書,嚮清華請瞭假,專心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編寫一本大眾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張其昀來信,討論國情,問及張蔭麟在美的學業和未來大計。關於學業,張蔭麟迴信說:“國史為弟誌業,年來治哲學社會學,無非為此種工作之預備。從哲學冀得超放之博觀與方法之自覺,從社會學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張蔭麟的學術生命中,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的關係從此定位。從1934年到1942年,張蔭麟的哲學研究曆程進入第三階段,他史哲雙棲,活躍於北平的史學和哲學圈子裏,以哲治史,撰寫中國通史,但對哲學的興趣未減。盧溝橋事發,抗日戰爭全麵展開,他輾轉西南,一麵講學,一麵著作,研究宋史,介紹西方的哲學思想,國難當前,實行以學術救國。他在1934至1936年這兩年發錶哲學論文,而現在他則誌業於國史,他在1935年應邀編撰中學曆史教科書,嚮清華請瞭假,專心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編寫一本大眾化的通史,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