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哲思

史家之哲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張蔭麟
出品人:
页数:385
译者:陳潤成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7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934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张荫麟
  • 中国哲学
  • 哲学
  • 历史
  • 2018
  • 思想史
  • 史学理论&史学史
  • 【思想学术史】
  • 史学
  • 哲学
  • 史论
  • 思想史
  • 中国史
  • 文化
  • 学术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史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荫麟在清华毕业生中可说与钱锺书齐名,曾被钱穆称许为“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惜乎英年早逝,但短短三十七岁人生却已留下文史哲著作二百万余言,尤以文笔绚烂的《中国史纲》为最著名。

张荫麟以哲治史,若要了解其史学,首先要研究他的哲学,但时下各种张荫麟文集所收哲学文章,寥寥无几。编者研究张荫麟的学术多年,尽搜散见于民国报刊杂志上的张荫麟重要哲学文章和译文三十多篇,尘封斯坦福数十年的张氏硕士论文也一并收录书中,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张荫麟,号素痴,生于广东官宦世家,早年肄业清华学校,留美四年,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33年底返国,次年任教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先后任教天目山浙江大学及昆明西南联大,1940年转遵义浙江大学。

1942年以慢性肾炎病逝,时年37岁,弥留之际与病床前诸位学生逐一握别,诵《庄子•秋水篇》。

目录信息

编者序言 ———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 陈润成 (001)
上编 论 文

一 哲学研究
毫无疑问的信仰 (003)
《荀子•解蔽篇》补释 (005)
关于朱熹太极说之讨论 (009)
中国书艺批评学序言 (013)
评冯友兰君《中国哲学史》上卷(附冯友兰答复) (028)
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 (043)
道德哲学之根本问题 (057)
玩《易》 (065)
可能性是什么——一个被忽略了的哲学问题 (068)
道德哲学与道德标准 (071)
历史哲学的根本问题(中国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摘要) (076)
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卷(附著者答) (077)
读史与读《易》 (082)
宋儒太极说之转变 (083)
附:贺麟:《与张荫麟先生辨太极说之转变》 (086)
中国史纲自序 (090)
陆学发微 (096)
归纳逻辑新论发端 (099)
王阳明以前之知行学说 (104)
柏格森(1859—1941) (106)
哲学与政治 (112)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116)
说同一(未完稿) (123)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128)
二 哲学式对话录
代戴东原灵魂致冯芝生先生书 (132)
戴东原乩语选录(二) (137)
戴东原乩语选录(三) (149)
戴东原乩语选录(四)———论思想自由与革命(对话体) (157)
戴东原乩语选录(五) (164)
戴东原乩语选录(六) (167)
戴东原乩语选录(七) (172)
戴东原乩语选录(八) (185)
戴东原乩语选录补篇(一) (189)
戴东原乩语选录乙编之一(为窃书案答辩) (196)
三 译 作
斯宾格勒之文化论 (199)
白璧德论班达与法国思想 (283)
罗素《评现代人之心理》 (288)
罗素最近的心论 (291)
泰戈尔、爱因思坦论实在与真理 (294)
怀黑特论哲学之正鹄 (298)
下编 专 论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thical Theories of G.E.Moore and John Dewey Yin-Lin Chang(303)
摩尔与杜威:两种伦理观的比较 张荫麟 撰/〔美〕劳悦强 译 (358)

附:张荫麟论文征引书目 (401)
译者附记 (40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张其昀来信,讨论国情,问及张荫麟在美的学业和未来大计。关于学业,张荫麟回信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张荫麟的学术生命中,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从此定位。从1934年到1942年,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进入第三阶段,他史哲双栖,活跃于北平的史学和哲学圈子里,以哲治史,撰写中国通史,但对哲学的兴趣未减。卢沟桥事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辗转西南,一面讲学,一面著作,研究宋史,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想,国难当前,实行以学术救国。他在1934至1936年这两年发表哲学论文,而现在他则志业于国史,他在1935年应邀编撰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清华请了假,专心以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编写一本大众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张其昀来信,讨论国情,问及张荫麟在美的学业和未来大计。关于学业,张荫麟回信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张荫麟的学术生命中,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从此定位。从1934年到1942年,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进入第三阶段,他史哲双栖,活跃于北平的史学和哲学圈子里,以哲治史,撰写中国通史,但对哲学的兴趣未减。卢沟桥事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辗转西南,一面讲学,一面著作,研究宋史,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想,国难当前,实行以学术救国。他在1934至1936年这两年发表哲学论文,而现在他则志业于国史,他在1935年应邀编撰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清华请了假,专心以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编写一本大众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张其昀来信,讨论国情,问及张荫麟在美的学业和未来大计。关于学业,张荫麟回信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张荫麟的学术生命中,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从此定位。从1934年到1942年,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进入第三阶段,他史哲双栖,活跃于北平的史学和哲学圈子里,以哲治史,撰写中国通史,但对哲学的兴趣未减。卢沟桥事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辗转西南,一面讲学,一面著作,研究宋史,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想,国难当前,实行以学术救国。他在1934至1936年这两年发表哲学论文,而现在他则志业于国史,他在1935年应邀编撰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清华请了假,专心以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编写一本大众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张其昀来信,讨论国情,问及张荫麟在美的学业和未来大计。关于学业,张荫麟回信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张荫麟的学术生命中,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从此定位。从1934年到1942年,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进入第三阶段,他史哲双栖,活跃于北平的史学和哲学圈子里,以哲治史,撰写中国通史,但对哲学的兴趣未减。卢沟桥事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辗转西南,一面讲学,一面著作,研究宋史,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想,国难当前,实行以学术救国。他在1934至1936年这两年发表哲学论文,而现在他则志业于国史,他在1935年应邀编撰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清华请了假,专心以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编写一本大众化的通史,惜

评分

1933年的春天,张其昀来信,讨论国情,问及张荫麟在美的学业和未来大计。关于学业,张荫麟回信说:“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 在张荫麟的学术生命中,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从此定位。从1934年到1942年,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进入第三阶段,他史哲双栖,活跃于北平的史学和哲学圈子里,以哲治史,撰写中国通史,但对哲学的兴趣未减。卢沟桥事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辗转西南,一面讲学,一面著作,研究宋史,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想,国难当前,实行以学术救国。他在1934至1936年这两年发表哲学论文,而现在他则志业于国史,他在1935年应邀编撰中学历史教科书,向清华请了假,专心以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编写一本大众化的通史,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