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生於1948年,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1977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與金文資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師從張政娘先生作殷周銅器研究。1982年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82—198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隊從事考古發掘。1983—198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先秦土地製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李零教授長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著有《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放虎歸山》、《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孫子)古本研究》、《吳孫子發微》、《郭店楚簡校讀記》、《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花間一壺酒》等。
本書是李零“我們的經典”係列中的第一本(餘三本為讀《周易》《老子》《孫子兵法》)。本書不再采用傳統的依從《論語》文本,尋章摘句解讀古典文獻的方式,而是將整部《論語》打散、拆開來,分上下篇,二十個專題,上篇縱讀《論語》,從人物入手;下篇橫讀《論語》,從概念入手,麵嚮更普及的層麵闡釋經典。
本書是《喪傢狗》的續篇,它和前書不一樣,不是通讀,而是精讀。在這本書裏,作者是把《論語》拆開來讀:上篇講人物,縱著讀;下篇講思想,橫著讀。作者叫“《論語》縱橫讀”。它和前書有共同主題:一是講聖人概念的變化,孔子為什麼拒絕當聖人,子貢為什麼要把他樹為聖人;二是講道統之謬,它是怎樣從孔顔之道到孔孟之道,再從孔孟之道到孔硃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麼捏造齣來的。
一本书吵吵嚷嚷地到了最后,作者终于清晰地点出了孔子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及形象——百家争鸣的开启者、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作者从本书的一开始就盛赞《论语》是本“坦荡直率不虚伪”的经典,但也毫不避讳地晾出孔子一生政治生涯不得志的史实,学问上的成就和政治上的失意,恰...
評分李零也上过百家讲坛,但好像没有于丹那么红。他开篇就说,《论语》不好读。其实这本《去圣乃得》也不是很好读的书,虽然它不是纯学术著作,但恐怕一般文科学生也不一定能读得很好。“去圣”令人想到韦伯的“祛魅”(disenchantment),是思想史写作中常见的手法。那么,剩下...
評分李零也上过百家讲坛,但好像没有于丹那么红。他开篇就说,《论语》不好读。其实这本《去圣乃得》也不是很好读的书,虽然它不是纯学术著作,但恐怕一般文科学生也不一定能读得很好。“去圣”令人想到韦伯的“祛魅”(disenchantment),是思想史写作中常见的手法。那么,剩下...
評分李零:论罢“丧家狗” 再寻真“孔子” 柳已青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读可读之书,珍惜生命和时间,远离面目可憎的高头讲章。按照这个标准,读李零释经典,一乐也。他总是能挠到读书人的痒处。 《去圣乃得真孔子》是《丧家狗》的续篇...
評分页197全文引用《丧家狗》“(1)‘无友不知己者’(《学而》1.8)或‘毋友不如己者’(《子罕》9.25)”,附录《论语》全文1.8也作“无友不知己者”。所引用的《丧家狗》页357此处也作“知己”,小册子页54附录二主题摘录(五)忠(2)忠信1.8也作“无友不知己者”,但...
門兒清,用心苦,火氣大,口水多。十七年三月十日閱訖於梅傢田寓次。
评分李零自有他的義理學,在於捍衛科學曆史觀
评分李零先生這本小冊子由博返約,要言不煩,既通俗易懂又有學術高度,非常好。
评分李零,生於1948年,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本書是其經典四書之一,是對於《論語》的解讀,這本書與《喪傢狗》不同,前者是經典注釋,而這部書則是傳和疏。李零什麼人,就是研究古典文獻的人,對於經、傳、注、疏的關係,不比任何人都清楚,但是他玩瞭一個手段,將傳稱作縱讀,將疏稱作橫讀,也就是說用現代話把古典給藏起來瞭。所謂縱讀,其實就是孔子的傳記,所謂橫讀,就是選擇重點的概念加以疏釋。這是這本書的形式,那麼內容呢?也就是說,他的靶子何在?就在於題目,去聖乃得真孔子,這個延續瞭喪傢狗的命題,即孔子不是聖人,而是喪傢狗,喪的是什麼傢,封建貴族的傢,所以纔會積極奔走於權門,為何不是聖人,因為他既不是死人,更不是國君,更不是人們所說的聰明人,所以他隻是一個教師,一個傳授道德和文獻的教師,而不是聖人
评分早課:《去聖乃得真孔子》,李零《論語》縱橫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談及聖人、仁人、君子、大人、隱士、小人,各種標準。而聖第一,外王內聖。君子不器,器再貴重也是器,不是道。我們現在讀書人不仁,以孔子為芻狗,把孔傢當糧食店。不止孔,學周易為算命官運,學兵法經商詭計,學老子權術謀略。莊子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